【聚焦“十四五”新進展新成效】

  光明日報記者 王勝昔 光明日報通訊員 劉子芯

  近年來,河南省修武縣的民宿“云上院子”聲譽鵲起,慕名來訪者絡繹不絕,節假日更是一房難求。曾經河南省北部云臺山深處一處年久失修的廢棄小學,經過“文藝范兒”的改造,蝶變成當地有代表性的民宿之一。

  23年前,記者曾經到云臺山深處采訪,目睹了大山深處因交通不便、信息閉塞而造成的極度貧困狀況,寫出了《云臺深處新一代》的報道,呼吁地方政府加大扶貧力度,盡快打通深山通往外界的公路,讓云臺深處新一代有依托大山、利用大山脫貧致富的可能。

  三月云臺,春暖花開。當記者再次到云臺深處采訪,這里已是天塹變通途,鄉親們不僅走出了大山,也讓游客住進了大山深處。曾經的脫貧期盼,轉變為振興鄉村的夢想。

  像云臺山深處通過鄉村旅游實現脫貧的群眾一樣,勤勞的中原兒女,在打贏脫貧大決戰之后,又吹響了鄉村振興的號角。“十四五”開局之年,河南省提出,將發揚脫貧攻堅精神,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推動鄉村振興實現更大突破、走在全國前列。

  牢牢扛起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

  倉廩實,天下安。

  今年全國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強化國家經濟安全保障,“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作為農業大省和糧食生產大省的河南,更需要牢牢扛穩糧食安全這個重任。河南省提出,要打好糧食生產王牌,努力在提升糧食核心競爭力上走在前列。

  “河南糧食總產量,相當于廣東、福建、貴州、重慶等1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糧食產量的總和;河南是全國5個重要的商品糧調出省之一,除了滿足1億河南人糧食消費需求之外,河南每年還外調600億斤糧食和糧食制成品。”著名小麥專家、河南農大教授郭天財說,“河南省的糧食生產在全國的地位‘舉足輕重、無可替代’,是名副其實的‘中原糧倉’‘國人廚房’,目前正在向‘世人餐桌’轉變。”

  到去年年底,河南已建成高標準農田6910萬畝,走在了全國前列。到2025年,河南省將建設高標準農田8000萬畝,更多“望天收”的耕地將變為“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高產田。

  培育鄉村產業發展新動能

  鄉村振興,產業是基礎。培育鄉村產業發展新動能,河南因地制宜,多角度全方位發力。

  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不僅修武縣的“云上院子”,河南很多昔日貧困的鄉村,因美麗鄉村建設而成了“網紅打卡地”:欒川抱犢寨、新縣田鋪大灣、孟州莫溝村、修武一斗水村……綠水青山給村民帶來了滾滾財源。

  讓傳統技藝“復活”,推動產業發展。位于太行山腳下的沁陽市山王莊鎮盆窯村與山東日照、陜西秦塬、河北館陶并稱為中國四大黑陶之鄉。為進一步弘揚黑陶這一傳統技藝,發展鄉村傳統技藝生態旅游產業,打造全域旅游景點,目前盆窯村的“黑陶小鎮”建設已初具雛形,特色文化與旅游的相互融合,彰顯出了“黑陶小鎮”的千年魅力。

  濮陽市西辛莊村帶動周邊村莊一起流轉土地,種植辣椒、大蒜、冬棗、蓮藕等多種經濟作物,去年還發展了千畝油菜花觀光園、千畝芍藥觀光園、600畝林業生態公園等高效觀光農業項目。如今,西辛莊村已有各類規模以上企業20余家,農民人均純收入3萬多元。村黨支部書記李連成說,鄉村振興離不開專業人才,村里還將大力吸納更多電商、農業技術等領域的專業人才,促進鄉村振興,讓西辛莊村和周邊村廣大老百姓過上小康生活。

  大抓基層、大抓支部,選優“領頭雁”

  群眾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河南在推進鄉村振興中,著重提出要“大抓基層、大抓支部”,持續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把精兵強將派到鄉村振興的關鍵崗位去鍛煉,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強組織保障和人才支撐。

  從上訪不斷到干群齊心,從貧窮落后到富裕文明,從環境臟亂差到整潔有序、綠水環繞……近年來,河南省通許縣練城鄉拐王村強勢逆襲,走出了一條經濟、黨建工作及社會各項事業同發展的共贏之路,完成了從一個“問題村”“后進村”到“一類村”“示范村”的蝶變。社會安定、鄰里和睦、村里一心發展經濟的新風尚正在形成,村黨支部書記張清正本人也獲得了“開封市優秀黨支部書記”等榮譽。當地群眾都說“一個‘領頭雁’帶活了一個村”。

  拐王村的蝶變是河南廣大農村發展變化的一個縮影。河南省提出,要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強化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工作機制,建立健全專班推進機制和考核督查機制。要建強工作隊伍,強化干部隊伍建設,抓好本土人才培育,精準選才、著力育才、高效用才,打造一支懂農業、愛農民、愛農村的“三農”工作隊伍,讓各類人才在鄉村振興中建功立業。

  “組織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證,組織振興最關鍵的是要有一個好的‘領頭雁’,就是好的支部書記,一個好的支部書記需要能力強、理念新,最重要的是心中裝著老百姓。”河南省委書記王國生說。

  中原大地春潮涌動,鄉村振興的美好畫卷正徐徐展開。

  《光明日報》( 2021年03月30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