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振興鄉村、振興農業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內容,就是要提高農業發展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而在這其中種子產業堪稱是一項關鍵的產業。正因為如此,2021年,種子問題更是直接被放在了中國經濟工作的任務單里。那么,今年我國的種業發展有哪些新的亮點值得關注?

  2021年2月5日這天,青島航空公司一架航班的旅客發現,他們所搭乘的飛機有些與眾不同,機艙內外到處都有“海水稻”的身影。原來這是一架以“海水稻”命名的航班。隨著“海水稻”號一飛沖天,預示著這些小小的稻米很快將走入我們的生活。

  “海水稻”也就是耐鹽堿水稻,是指能在沿海灘涂和鹽堿地生長,可以不施肥、不打農藥,不懼海水短期浸泡的水稻品種。

  2021年1月15日袁隆平團隊宣布,今年將正式啟動“海水稻”商業化運營,擬用8至10年實現1億畝鹽堿地改造整治目標。中國有15億畝鹽堿地,小小“海水稻”種子背后是萬億級的產業藍圖。未來“海水稻”將成為解決農業種源“卡脖子”問題的有力武器之一。

  “奔月”種子萌芽 我國首創航天育種

  2020年12月17日,完成探月任務的嫦娥五號返回地球,帶回的禮物除了月球土壤,還有一批參與太空旅行的作物種子。華南農業大學提供的40克水稻種子就在其中。令人驚喜的是這批種子剛回家不久,有些就已萌芽。

  我國是首創利用航天技術進行作物誘變育種的國家,在科學家眼里這批奔月種子就是無價之寶。

  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 打好種業翻身仗

  太空種子為豐富我國種子資源多樣性作出了重要貢獻。近幾年中國的種業科學和產業取得了長足進步,但也暴露出不少“卡脖子”的問題。2020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要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