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河南淅川曾是河南貧困程度最深的縣之一,同時,它又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重要水源地。五年來,淅川百姓在高標準保護生態的基礎上,謀劃產業發展,脫貧攻堅打了個“翻身仗”。

  趁著農閑,淅川縣下灣村的張銀花正忙著把自家民房改造成農家樂,不久就能開門營業。

  淅川縣92.8%的面積屬于水源保護區,因為要保護水質,之前靠養殖維持生活的張銀花不能再繼續養豬、養羊了。而從全縣來講,因為要保護水質,產業也面臨轉型。

  脫貧增收是當務之急,保護生態也不能放松,怎么辦?著眼長遠,又考慮當下,淅川縣確定了“短線、中線、長線”互補結合的產業發展模式:“短線”種植食用菌、中藥材等,確保當年初步見效;“中線”種植軟籽石榴、杏李等,確保三到五年大見成效;“長線”發展生態旅游等,確保五年持久見效和長期小康。2017年,下灣村和附近幾個貧困村將7000多畝水庫邊的坡地集中流轉,引進了軟籽石榴種植的龍頭企業,石榴掛果的三年空檔期又種植香菇和藥用菊花。張銀花把家里的6畝地流轉給合作社,自己則在合作社打工。

  如今,淅川縣共種植軟籽石榴4萬多畝、杏李6萬多畝。隨著一片片荒山變為“花果山”,采摘游、鄉村游、親水游等也悄然興起,村民收入穩步提高。

  目前,在淅川縣,鄉鄉有特色產業、村村有生產基地、戶戶有增收項目,“短中長”產業集群年綜合產值達138億元以上。2019年,淅川縣脫貧摘帽。今年,當地農民人均收入將超過13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