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先發展農業農村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訪談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農業穩則天下安。沒有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沒有鄉村的振興,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始終把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作為“國之大者”裝在心中、扛在肩上、落到實處。我們要走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讓每一寸耕地都成為豐收的沃土,讓每一片田野都充滿著希望。
如何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
光明日報記者 李慧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新型工農城鄉關系新在哪?如何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為此,記者專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
發揮工業和城市輻射作用,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記者:當前,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具有怎樣的時代和歷史背景,具有哪些重要意義?
葉興慶: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一項具有全局和戰略意義的重大任務。對我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而言,農業是基礎產業,實現國家現代化必須實現農業現代化;對我國這樣一個城鄉二元結構問題依然突出的發展中大國而言,實現國家現代化必須實現農村現代化。必須清醒地看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盡管農業農村發展取得巨大成就,但相比城市依然明顯滯后;受工業化城鎮化虹吸效應影響,未來農業農村將繼續承受資源要素流失的巨大壓力。
黑龍江省寧安市的農民在糧食加工企業裝卸玉米粒。新華社發
面對這種情況,“十四五”時期乃至未來更長時期內,要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就必須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真正做到優先考慮“三農”干部配備、優先滿足“三農”發展要素配置、優先保障“三農”資金投入、優先安排農村公共服務。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不僅需要依靠農業自身的發展進步、充分激發農民的主體作用,而且迫切需要發揮工業和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必須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推進城鄉雙向開放,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記者: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對于暢通國內大循環具有怎樣的作用?
葉興慶:暢通國內大循環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戰略抉擇,應站在這一新的歷史方位觀察和思考鄉村發展問題。改革開放40多年來,盡管城鄉二元結構在逐步消除、城鄉二元體制被逐步打破,但是,城鄉發展差距大、要素雙向流動不暢的問題依然突出。推進城鄉雙向開放,有利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居民消費率,促進經濟實際增長率向潛在增長率靠攏,因此,應成為暢通國內大循環的主攻方向之一。推進城鄉雙向開放,有利于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有利于實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理想,滿足部分市民對“鄉村讓心靈更向往”的渴望。
應打通農民進城的通道,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消除城市吸納外來人口的體制障礙:深化戶籍制度改革,進一步降低落戶限制;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和城鎮新增建設用地規模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政策;深化財稅體制改革,重建地方稅體系,形成“人多稅多、稅多公共服務好、公共服務好人多”的良性循環;從注重研究農民工市民化成本,轉向注重研究農民工市民化的綜合收益,為轉變城市政府發展理念提供理論支撐。
應打通市民下鄉的通道,在擴大農村集體產權結構開放性方面邁出更大步伐:以穩定經營主體預期、促進可持續規模經營為目標,進一步擴大承包地產權結構的開放性;以優化人口結構、保障外來人口自住需求為目標,有序擴大農村宅基地產權結構的開放性,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分置實現形式;以提高配置效率、發展鄉村產業為目標,進一步擴大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產權結構開放性。
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記者:如何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葉興慶: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必須統籌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支持有利于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項目建設,尤其是要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既要堅持目標導向、與國家現代化任務對標對表部署農業農村工作,也要堅持問題導向、從解決當前存在的突出問題入手。要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為農業現代化的首要任務,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加快建設高標準農田,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著力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要把提高農民生活質量作為農村現代化的根本目的,從各地發展階段和農民意愿出發,分步實施具有牽引作用、標志意義的鄉村建設行動,著力提高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著力改善農村生態環境。
全面深化改革,讓農村煥發新的活力
——訪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教授劉守英
光明日報記者 俞海萍
“十三五”時期,我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笆奈濉睍r期,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現代化不現代化,關鍵看農民和農村是否現代化!敝袊嗣翊髮W經濟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教授劉守英認為,“十四五”時期我國的城鄉關系將延續“十三五”時期的革命性躍遷態勢,作為勞動力遷移主力軍的80后及90后的離土、出村、不回村、不返農,農民與土地的黏度發生變化,鄉村的人地關系松解、農地權利重塑、農業經營制度變革、農業發展方式轉型、城鄉關系改變,呈現出一個與“鄉土中國”不同的“城鄉中國”的成型。
劉守英表示,在新城鄉中國格局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就要按照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深化農村改革,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白官屯鎮的農民在田間收獲大白菜。新華社發
如何改?劉守英認為,具體而言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制,推動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我國土地大規模擴張的城市化階段已過,具備了按照公共利益、市場價補償、程序公開透明原則改革征地制度的條件,應“建立土地征收公共利益用地認定機制,縮小土地征收范圍”,保障城市化進程中農民的土地權益。健全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積極探索實施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許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從事非農建設,享有出租、轉讓、抵押集體建設用地的權利。允許城中村農民集體利用集體土地直接提供租賃房,解決進城農民在城市的體面落腳和居住問題。按照城鄉融合的空間形態,在用地類型、標準、規劃編制等方面保證多功能、新產業、新業態、新形態在鄉村落地。
二是深化農地制度和經營方式改革,促進農業現代化。我國農業正處于歷史轉型期,農業發展方式已經向提高勞動生產率轉變,農業的內涵、功能、要素組合、業態等呈現勢不可擋的變化,農地制度和經營制度變遷決定農業轉型的成敗。必須“落實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政策”,依法保障農民土地權利。實施農地三權分置,明確集體所有權、確保農民承包權、依法對經營權設權賦權!鞍l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創新集體資源資產的集體經營、委托經營、合作經營等多種方式,保障集體成員按份共有集體資源資產經營收益。“健全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以農業經營適度規模化、服務規模化,區域種植規模化、市場化實現農業規模報酬。
三是推進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促進鄉村現代化。城鄉中國階段,鄉村的分化還會加劇,部分鄉村的活化和部分鄉村的衰敗并存。鄉村振興的公共政策是如何讓有條件復興的鄉村能活得更好,讓一些衰敗的鄉村相對體面,宅基地制度改革對兩類村莊的變遷均非常重要。應該“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分置實現形式。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鼓勵依法自愿有償轉讓”。改革宅基地的無償分配制度,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有償獲得集體所有宅基地使用權。賦予農民宅基地財產權,農民宅基地可以有償退出,可出讓、轉讓、交易,從事鄉村相關產業。實行宅基地權利與集體建設用地權利的同權,在實行集體建設用地與國有土地同地同權的同時,推進農村宅基地與集體建設用地的同地同權。改革村莊和宅基地治理體制,將村莊納入國土空間規劃范圍,在村莊規劃中,控制和鎖定村莊宅基地總量,對宅基地管理實行總量和規劃管制。
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訪山東社會科學院鄉村振興研究院院長、研究員周其森
光明日報記者 姚亞奇
“當前,國內發展面臨新冠肺炎疫情沖擊,農民由于外出務工受阻,貧困務工家庭工資性收入減少。同時,由于農產品市場不穩定,農產品銷售和扶貧產業經營遭遇困境,影響產業扶貧增收。疫情引發的一系列不良影響,導致了扶貧項目、易地扶貧搬遷配套項目的不確定性。”山東社會科學院鄉村振興研究院院長、研究員周其森表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將為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階段后,我國進一步深化脫貧攻堅、推進鄉村振興指明方向。
“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符合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周其森指出,“十三五”到“十四五”,是我國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轉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歷史交匯點,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成為發展主題。要實現這一目標,不但要求盡快消除貧困,還要逐步實現鄉村振興,實現鄉村之間、城鄉之間協調發展,共同繁榮。
周其森說,回顧“十三五”,我國在推進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方面取得了可喜成就。從2012年年底到2019年年底,全國貧困縣從832個減少為52個。到2020年年末,我國將實現現行標準下貧困縣全部摘帽,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群眾收入水平顯著提高,全國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純收入由2015年的3416元增加到2019年的9808元,年均增幅30.2%。貧困群眾“兩不愁”質量水平明顯提升,“三保障”突出問題總體解決。貧困發生率由2012年年底的10.2%降至2019年年底的0.6%。
“中央作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以來,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突破60%。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9年突破1.6萬元,提前一年實現翻番目標,增速連續10年高于城鎮居民。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目標任務基本完成。鄉村振興‘三步走’戰略邁出堅實的第一步!敝芷渖f。
然而,在當前形勢下,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還存在著一些困難亟待解決。周其森指出,在國內國際復雜環境的雙重影響下,有的脫貧地區存在產業基礎比較薄弱,鞏固脫貧成果的財政支撐和社會性保障困難增大,從擺脫貧困到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不足等問題。
“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要堅持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協調發展、共同繁榮!敝芷渖硎,要消除我國城鄉之間發展的不平衡、不協調,就要構建新型的工農關系和城鄉關系,構建科學完備的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破除一切阻礙城鄉融合發展的制度性障礙,促進城鄉要素的自由流動和平等交換。此外,要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推動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升級換代,推動鄉村公共服務普惠均衡,培育高素質的新型農民。要深化農村改革,以改革破除鄉村發展難題和堵點,以改革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實現二者有效銜接。
“只有凝聚全社會共識,調動全體人民的積極性,讓鄉村振興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行動,才能真正做到‘扶上馬、送一程’,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敝芷渖f。
糧食安全一刻也不能放松
——訪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龍文軍
光明日報記者 李慧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要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深化農村改革,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手中有糧,心里不慌。近年來,我國糧食連年豐收,不僅為國民經濟的高速增長打下堅實基礎,而且為全球糧食安全和可持續發展作出重要貢獻!鞭r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龍文軍指出,“十四五”時期,要把維護國家糧食安全擺在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和“三農”工作的首位,繼續穩定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實施好“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同時,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質量興農戰略,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
寧夏鹽池縣青山鄉旺四灘村村民抱起自己養殖的小羊羔。新華社發
龍文軍分析指出,“十四五”時期,維護國家糧食安全仍然面臨多重挑戰。雖然我國糧食連年豐收,但糧食安全基礎仍不穩固,結構性矛盾仍然存在。隨著人口增加、城鎮化推進、食品消費升級,糧食需求相當長時間內仍將保持剛性增長,糧食生產供給又面臨耕地和水資源硬約束、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流出、國外進口不確定性增加等挑戰,未來糧食供需還將長期處于緊平衡。要落實新形勢下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扎實推進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持續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供給保障能力,堅守“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戰略底線,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提供有力支撐。
為此,“十四五”時期,要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牢固樹立糧食安全的底線思維,把影響糧食安全的困難估計得更充分一些,把相關的風險思考得更深入一些,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滿足城鄉居民多層次、個性化消費需求,增強人民群眾幸福感、獲得感,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順利推進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要嚴保耕地。要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底線,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深入實施藏糧于地戰略,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切實落實地塊規整、渠系配套、地力提高、能灌能排、“以電代油”、機耕有路、防護有網等建設內容。二要強化科技支撐。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加強技術篩選和集成,支持農機裝備產業加快轉型升級,支持智慧農業技術,提高糧食生產的科學化、現代化水平。
三要堅持綠色發展理念,立足水土資源實際,完善農業生產力布局,促進水土資源高效節約利用。深入推進化肥減量增效行動,加快實施化學農藥減量替代計劃,強化獸藥和飼料添加劑使用管理,提高農業投入品科學使用水平。加強土壤污染防治,全面加強產地環境保護與治理。四是優化供給。要以滿足居民糧食消費升級為導向,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推進優質糧食工程建設。五要節約糧食。要在全社會組織開展“節約糧食、拒絕浪費”的行動,加強立法,強化監管,建立長效機制,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
《光明日報》( 2020年11月19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