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力量,齊心協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當前,脫貧攻堅已到了決戰決勝、全面收官的關鍵階段,更加需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攻堅克難。統一戰線具有凝心聚力的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能夠在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近年來,首都統一戰線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主動融入脫貧攻堅大局。北京市委統戰部自2018年5月牽頭在密云區西邵渠村建立首家北京科技小院以來,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北京市委書記蔡奇同志關于“北京科技小院是科技幫扶的樣板,望堅持這種好做法”的重要批示精神,按照北京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齊靜同志“可復制、可推廣、可持續”的發展思路和“以點帶面,連點成線”的要求,充分發揮組織者、協調者、推動者的作用,始終堅持科技是小院的“底色”,統戰是小院的“特色”,通過“統資源、統標準、統人才、統平臺”,蹄疾步穩,強力推動,不斷拓展科技小院幫扶內涵,持續提升科技小院幫扶效能,升級“統”字牌科技小院,打造科技幫扶北京樣板,組建了一支“帶不走的幫扶工作隊”。目前已在全市建成科技小院41家,助力脫貧攻堅取得新成效。北京科技小院得到了中央統戰部常務副部長張裔炯的充分肯定:“北京市委統戰部這項工作有創意、有成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聞聯播》《朝聞天下》等欄目,新華社北京分社、《北京日報》等眾多媒體也廣泛宣傳報道了科技小院的經驗做法。
一、“統”資源,實現模式可復制
管理模式聯盟化。在原來以中國農大為主,相關單位密切配合,民盟和九三學社市委積極參與的基礎上,市委統戰部不斷匯集智慧力量,打造科技幫扶“集團軍”。形成了由市委統戰部牽頭,中國農大、市農科院、市農學院、市農職院、市科委、市農業農村局、市支援合作辦、市科協、相關區委等單位密切配合,民盟、九三學社市委積極參與的管理模式,成立“10+2”管理聯盟,有效實現“小院共建、工作共商、活動共辦、成果共享”。如市委統戰部聯合中國農大和市農科院共建小黑垡村科技小院,市農業農村局、大興區委等單位配合,匯集各方力量,打造林下種植和林下養殖模式,在全國首創林下胡蘿卜種植。2019年,僅林下經濟就創收70余萬元。
工作模式訂單化。根據各區產業發展特點和各涉農高校專業優勢,市委統戰部在實踐中探索出“各區點單,統戰部派單,科研院校接單,聯盟單位協同配合”的推廣模式。市委統戰部在聚焦低收入村的同時,面向周邊村莊,設立“流動哨”,將科技幫扶由點到面拓展,充分發揮科技小院輻射帶動作用。截至目前,已相繼在密云、懷柔、門頭溝等9個區復制推廣41家科技小院,輻射帶動周邊192個村(其中包括低收入村62個),輻射低收入戶1700多戶,解決1300多人就業,實現農民技術培訓6500余人次。
二、“統”標準,實現推廣不走樣
頂層設計定標準。北京市委統戰部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固化好的經驗做法,形成《“北京科技小院”運行管理工作辦法》,明確小院建設的原則和各單位職責,規范小院運行和管理機制。提供資金保障,由市農業農村局將科技小院納入全市低收入村科技幫扶項目;市委統戰部及涉農高校分別撥付專項資金,共同助力小院發展。同時,突出統戰特色,建立民主監督機制,把民主黨派助力精準幫扶與民主監督的職責相結合,創新民主監督模式,將科技小院作為蹲點監督基地,及時發現問題,提出意見建議。
服務模式高標準。高校師生或科研人員駐扎“科技小院”,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他們住在小院隨時找得到,下到地里隨時解難題,統一以“零距離、零門檻、零費用、零時差”為小院的服務模式,提供手把手、面對面的技術服務,把技術給農民,讓效果真落地,打通了農業技術推廣“最后一公里”。
在執行統一標準的同時,科技小院也因地制宜,實施“一地一策、一村一策”。如在門頭溝白虎頭科技小院,市農科院8個部門專家組團打造“百棗園”,推動林果經濟發展,2019年底,白虎頭村提前實現了全員“脫低摘帽”,人均收入達到4萬元以上。在延慶黃土梁村科技小院,北京農學院大力推廣香草產業,輻射全鄉9個村, 2019年全鄉參與香草產業的村民人均增收1.6萬元。在房山周莊村科技小院,北京農職院開展食用菊種植,帶動村內十余戶困難家庭開辦“菊花宴”特色餐飲,2019年創收123.5萬元,戶均增收12萬余元。
三、“統”人才,實現發展可持續
院士扛旗,專家組團。北京市委統戰部不斷匯集科技人才,以張福鎖院士團隊為主導,“一校三院”各學科專家交叉合作,整合相關院校的專家工作站、綜合試驗站、老教授協會以及市科協等專家資源,打出“組合拳”,形成集團作戰模式,為小院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持。
碩博接力,薪火相傳。中國農大設立“北京科技小院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專項,組建跨學科交叉創新和人才培養平臺,每年拿出20個專項研究生名額,保障每個小院都有駐村研究生,以博士帶碩士、老生帶新生的模式,形成源源不斷的駐村工作隊,打造一支“帶不走的幫扶工作隊”。
科技農民,立地頂天。小院堅持扶貧和扶志、扶智相結合,既高度重視技術培訓,又積極激發農戶內生動力,為每個村至少培養一名“永久牌”科技農民,讓科技的“種子”在農村生根發芽。這些農民,既接地氣,又懂科技和產業,實現了“立地頂天”,實現了扶貧由“輸血”向“造血”的轉變。
高校師生和科研人員立足農村這片廣闊的舞臺,發揮專長,服務農村,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兩年來,北京科技小院已發表學術論文13篇,其中國際高水平期刊英文SCI論文4篇。這種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實現了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同時,大力加強師生思想道德建設,讓高校師生和科研人員理解“三農”艱辛,培養“三農”情懷,堅定了服務“三農”的信心。小院發起者、民盟成員張福鎖院士經我部推薦,獲2018年“全國脫貧攻堅獎”、“北京榜樣”2020年7月月榜人物。2019年10月1日,29位服務“北京科技小院”的高校師生和科研人員,受我部邀請登上觀禮臺,觀看國慶閱兵,見證輝煌時刻。
四、“統”平臺,實現效益再拓展
科技扶貧集聚效應明顯。科技小院聚焦科技扶貧,在采用授課、田間觀摩、科技長廊等多種方式普及農業技術知識,添加農村科技元素,提升農民科學素養的同時,還積極打造“統”字牌特色農產品。通過設計農產品包裝,拓展農產品網絡銷售渠道,促進農產品與網絡平臺、社區超市對接等方式,增加農民收入。如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農戶紅杏滯銷,平谷北寨村科技小院協助村民開展網絡銷售,對接5家電商平臺,發貨3.4萬箱,成功解決滯銷難題。另外,小院還幫助農村通過信息管理打造智慧鄉村典范。如大興小黑垡科技小院協助村里建設網絡化管理系統,設立“電子圍欄”,提高農村信息化管理水平。
美麗鄉村溢出效應初顯。科技小院由科技助農向科技文化、鄉村環境治理和精神明文建設等領域拓展,實現了精準幫扶和美麗鄉村建設深入結合。如小院關愛農村留守群體,開設支教班,舉辦節日活動,豐富農村文化生活;加入農村基層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隊伍,宣傳疫情防控知識,參與村莊交通卡口服務工作等。科技小院在參與美麗鄉村建設中溢出效應初顯,如密云西邵渠村科技小院積極參與“垃圾分類、低碳生活”,開展集中培訓,入戶培訓800余人,發放宣傳單頁600余份;設計堆肥處理設備,將生活垃圾集中資源化處理,促進資源循環利用和生態環境治理。門頭溝黃安坨村科技小院建立綠色無公害植保體系,農藥施用量減少40%,在降低農村環境污染的同時大幅降低種植成本。密云黑山寺村科技小院協助村里建立農林廢棄物和餐廚垃圾處理工程,實現全村垃圾100%循環利用;建立日處理150噸生活污水的濕地,美化人居環境。
今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下一步,北京市委統戰部將繼續整合資源,匯聚力量,完善“10+2”管理聯盟;繼續優化標準,積極推廣,完成年底建設50家科技小院的目標;繼續堅持扶智與扶志相結合,輸血和造血相結合,打造“帶不走的幫扶工作隊”;繼續拓展科技小院幫扶內涵,打造鄉村文明新高地,擴大“溢出效應”。最終將北京科技小院打造成科學研究、精準幫扶、人才培養和鄉村文明建設相結合的“統”字牌北京樣板,為京郊農村精準幫扶和鄉村振興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