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282名貧困群眾走出大山喬遷新居。

  1.87萬平方米扶貧車間創造近千個工作崗位。

  25000元人均年收入助力困難群眾穩得住、能致富。

  這組數字有力展示出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越西縣的脫貧之力和脫貧之效。

  在脫貧攻堅這場戰役中,越西縣黨委政府舉全縣之力,黨員干部盡個人之能,一張黨委協調、支部聯動、黨員帶動的黨建藍圖在越西縣繪就。

  “那時候,一下雨,村前的土路就變成了泥地,腳踩進去都拔不出來。”說起搬遷前的生活情況,建檔立卡貧困戶沙馬石支直搖頭。就在去年,沙馬石支一家6口告別了大山,住進了越西縣城北感恩社區。

  越西縣越城鎮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城北感恩社區。人民網 吳兆飛攝

  在這片占地253畝可容納安置1421戶6660人的社區新城,學校、超市、醫院分布社區周圍,各項基礎設施一應俱全。

  易地扶貧搬遷解決了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的難題,如何讓這些搬遷戶快速適應城市生活?居民的日常需求又該如何滿足?城北感恩社區堅持以黨建抓基層治理,構建出黨建共抓、資源共享、治理聯動的治理格局,讓居民搬得出還能穩得住。

  城北感恩社區便民服務中心。人民網 吳兆飛攝

  “平時一有空我都會到群眾家中串門,詢問他們有什么困難和需求,像這樣的6層樓上上下下早已跑了近百遍,現在,居民們大事小事都找我。”33歲的田阿支向記者介紹了她作為一名樓棟長所負責的工作和具體職責。

  上傳下達、走訪入戶,別看樓棟長的工作簡單,但正是在一次次的促膝交談中幫助群眾解決了不少“簡單的煩心事”,做到了群眾難題有所解、居民需求有所應。

  樓棟長制度作為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一部分,實現了社區網格化管理,鞏固了黨建治理平臺,讓基層組織由“單打獨斗”走向“抱團合作”,推動了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的治理創新。

  搬遷是手段,脫貧才是目的。在黨支部的統籌協調下,通過培育產業帶動一批、勞務輸出發展一批、推動創業扶持一批、公益性崗位安置一批等方式,在城北感恩社區設立社會保障服務站點和勞務輸出服務站點,搶抓東西部對口扶貧協作機遇,成立工作專班,負責社區創業指導、就業培訓和勞務輸出,幫助搬遷群眾就近就業增收。

  挪窮窩,謀富業。通過建設農特產品扶貧加工車間、特色手工業扶貧車間等扶貧項目,深挖彝繡等本民族特色文化產品價值,拓寬收入來源渠道,采取“支部+車間+貧困戶”等模式,易地扶貧搬遷后的群眾收入持續增長。

  城北感恩社區黨總支書記莫色古布子向記者介紹社區相關情況。人民網 吳兆飛攝

  “樂業方能安居,有了這些扶貧車間,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城北感恩社區黨總支書記莫色古布子告訴記者,“我們統籌考慮居住環境、生產生活條件、后續發展等因素,以實實在在的工作舉措切實提升搬遷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