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福州9月24日電(劉默涵 肖和勇)在一陣甜美高亢的山歌聲中,福建省華安縣官畬村村民為遠到而來的游客披掛上“山哈帶”。這是當地迎客的一種禮儀,代表著畬族人對客人的祝福。
官畬村是閩南地區三個完整保留畬族語言的村莊之一。9月23日,“脫貧振興八閩行”網評引導活動來到華安縣官畬村采風。官畬村村主任鐘海王說,茶葉種植與旅游開發,讓曾經閉塞的高山畬族村落,蝶變成如今的新農村典范。
20年前的官畬村,曾是華安縣最窮的山村之一。通往外界的道路,只有一條8公里的羊腸小道,“地無一丈平,路無三尺寬”是當時的真實寫照。
官畬村的第一次蝶變在2004年左右。在華安縣政府的引導下,當地村民開始種植鐵觀音。由于官畬村適宜的自然環境,這里生產的茶葉很快便在市場上占有了一席之地。后來,政府幫忙注冊成立畬寨茶業專業合作社,統一施放有機肥,噴灑生物農藥,安排手工采茶、制茶。現如今,合作社已升級為國家級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官畬”茶葉商標成了漳州市知名商標。
“我家開墾了7畝荒地,第一年種茶就凈賺3000元,第二年光靠賣茶青就實現了利潤近6萬元。”官畬村村委書記藍金福說,茶葉,讓村民的日子一天好過一天。10多年來,村民陸續蓋起了小洋房。
2018年,官畬村因為疊加旅游產業,迎來了又一次蛻變。
當地縣政府提出,要進一步整合畬族文化資源,講好官畬村故事,發展鄉村旅游,以生態旅游融入和帶動鄉村發展。在縣政府的推動下,官畬村和漳州市旅游投資集團結成“親家”,企業收購官畬村相關旅游配套項目,并對官畬村旅游資源進行投資建設、管理運營,村民擁有固定回報和景區門票收入分紅,政府監管確保多方利益。
“旅游興村”讓這個曾經閉塞的鄉村,成了遠近文明的小康村。2019年,官畬村接待游客超12萬人次,村財政固定收入增至51萬元,村民分紅現金49萬元,人均分得1000元。如今的官畬村,有90%的村民從事與旅游有關的工作,有八分之一的人口直接服務于官畬景區。
當地的不少婦女在農忙之余,成為了表演隊成員,嫁到畬族村的阮家瓊就是其中之一。
“每個月平均下來,能有3000元的演出收入。”阮家瓊說,自己現在不僅有時間管理茶園,還能照顧好老人孩子,“旅游開發讓我們不出村門也能過上好日子。”
“我們未來將圍繞愛情主題來打造新畬宅。”據漳州市百畬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劉科著介紹,漳州旅投一期已經投資了7000多萬元整合村莊資源。未來,還將再投資2000萬元,繼續完善景點配套開發。
“我們的中期規劃,是把這里建設成為‘浪漫小鎮’,吸引年輕人到這里拍婚紗、體驗特色婚俗。遠期,則希望把這里打造成為影視產業基地,成為漳州全域旅游中的一塊靚麗拼圖。”劉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