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中的坦桑尼亞達累斯薩拉姆烏本戈立交橋項目。烏本戈立交橋是坦桑尼亞政府主導的第一個立交橋項目,由中土集團東非有限公司承建。該項目于2017年3月奠基,目前施工進度已接近80%,預計年內竣工通車。在中方資金、技術、人員的大力支持下,非洲國家基礎設施建設蓬勃發展。
新華社發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在華非洲留學生、學者等友好人士積極投身疫情防控工作,并用所學知識全力支持非洲抗疫行動,讓中非友好更加深入人心,體現出中非人民共克時艱的兄弟情誼。
參與援建非洲“火眼”實驗室
(安哥拉)秦朋和
我的漢語名字叫秦朋和。朋友的朋,和諧的和。我很喜歡這個名字,它時刻提醒我要為非中友好而努力。
6年前,我來到中國,成為浙江師范大學生物技術專業的一名留學生。今年5月,我又回到了非洲。作為深圳華大基因公司“火眼”實驗室技術團隊的一員,我和同事先后奔赴加蓬、多哥等國,幫助當地建設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實驗室,大大提高了當地的疫情防控能力。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非洲多國蔓延,各國對新冠病毒檢測的需求不斷增加。5月,我們團隊抵達加蓬,用一個月左右時間迅速搭建起實驗室。實驗室內的每臺高通量自動化樣本制備系統能夠在80分鐘內完成192個樣本的核糖核酸提取并進行分析,整個實驗室每天可檢測1萬份樣本。便捷高效的檢測大幅提高了當地的疫情防控能力,幫助當地更快發現病毒傳染源和傳播途徑,從而降低病毒傳播風險,保護更多人的生命安全。
除了搭建實驗室,我們團隊還負責對當地醫療工作者和實驗人員進行培訓。在實驗室建成后,負責其后續調試和運行,解決實驗室運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以確保每份檢測樣本都能快速獲得準確結果。此外,我們在多哥首都洛美也幫助建立了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實驗室,助力當地更有效地開展疫情防控工作。
我們9人團隊來自不同國家,但大家像兄弟般相處融洽。我雖然來自非洲,但因為能講一口流利的漢語,引起很多當地人的好奇。在培訓加蓬當地檢測人員時,他們都問我是不是在中國長大的,也很羨慕我能有機會參與如此重要的任務。
我經常向母親介紹中國采取的各種抗疫舉措,告訴她“我在中國很安全,中國一定會戰勝疫情”。正是因為中國政府的果斷決策,民眾的積極配合,中國迅速有效遏制住疫情。與此同時,中國還以各種方式支援非洲國家抗疫,不僅捐贈防護物資,還派出醫療專家組提供協助,非中深厚情誼在攜手抗疫中進一步加深。
目前,華大基因正在我的祖國安哥拉建設5座“火眼”新冠病毒檢測實驗室。建成后,安哥拉將成為擁有“火眼”實驗室最多的非洲國家。有幸參與其中,我感到無比自豪,我的家人也都以我為榮。我希望我們的工作能幫助非洲早日戰勝疫情,那時,我就能回到家鄉擁抱我的母親了。
(作者為深圳華大基因公司援建非洲“火眼”實驗室技術人員,本報駐南非記者萬宇采訪整理)
難忘社區志愿者經歷
(尼日利亞)歐萊德
戴上口罩,穿上防護服,套上紅馬甲,手持額溫槍——我的志愿者工作開始了。作為南京市棲霞區馬群街道蛇盤社區的一名社區防疫志愿者,我和同事負責在小區出入口為來往居民測溫,并為從其他地區返回小區的外籍居民登記信息。
我是南京理工大學制藥工程專業的一名留學生。今年初,我即將迎來本科階段的最后一個學期。在中國學習生活近4年,我對中國的了解越來越深,中文也越講越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看到社區工作者每天都奔波在抗疫一線,宣傳防疫知識、為進出社區居民測量體溫,努力保障我們的安全,我很感動,也希望為抗疫貢獻自己的力量。
今年2月,我主動報名成為一名社區防疫志愿者。一開始,居民們看到我還會露出驚訝的神情,后來,人們經常對我豎起大拇指,有時還會用南京話和我打招呼。雖然我們都戴著口罩,但我始終能感受到來自社區居民的善意。
我的志愿者工作持續到今年3月。雖然時間不長,但有很多印象深刻的片段。記得有一天,我聽同事說,由于疫情等原因導致獻血人數驟減,血站庫存告急。我立即報名參加獻血。對我來說,能夠參與抗擊疫情,收獲居民的感謝與肯定,是非常珍貴、難忘的經歷。
疫情防控期間,中國實行迅速、有力的抗疫舉措,中國人民眾志成城、積極配合,有效遏制住疫情的蔓延,為全球抗疫作出了重要貢獻。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我的祖國尼日利亞也受到疫情沖擊。我通過新聞了解到,中國政府向尼日利亞捐贈抗疫物資,尤其對弱勢群體提供幫助。來自中國的幫助和支持非常珍貴,我相信,尼中兩國攜手一定能夠戰勝疫情。
畢業后,我希望有機會進入中國的制藥企業工作,利用我在中國的所學為非中合作抗疫貢獻力量。
(作者為南京理工大學學生,本報記者白紫微采訪整理)
心理輔導增強抗疫信心
本報記者 程遠州
“中國政府了不起,中國人民了不起!”說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在武漢留守校園的經歷和感受,31歲的喀麥隆教師彼得脫口而出。作為湖北工業大學國際學院輔導員,彼得與500多名國際學生一起在武漢度過了艱難的抗疫時光。
彼得主動申請協助學校開展防疫工作,成為一名校園防疫志愿者。湖北工業大學國際學院院長葉朝成對彼得的決定并不意外,“他在平時就十分樂于助人,責任心很強,也比較了解國際學生的困難和需求”。
彼得和兩名中國老師一同承擔著國際學生宿舍片區的消殺任務。每天早上9時,他們身穿學校提供的工作服,背起重達25公斤的噴藥桶,逐層噴灑消毒液。“消毒液的味道很濃,一趟走下來,不僅腰酸腿疼,就連嗅覺都要失靈了。”彼得說。
除了消毒工作,彼得還當上在校留學生的“心理輔導員”。彼得回憶,疫情防控中,有時他一天會接到二三十個求助電話,“我會盡己所能幫他們解決困難,樹立戰勝疫情的信心”。
每次與學生通電話,他都會詳細介紹武漢等地為戰勝疫情做出的各種努力,并不厭其煩地提醒學生們少出門、少聚集,房間勤通風,出門戴口罩。在彼得的影響下,一些留學生紛紛申請成為志愿者,協助他開展工作。來自孟加拉國的宋一和安圖放棄回國,主動留下幫助采購生活物資、參與校園夜間巡邏。
如今,武漢已走出疫情的陰霾,餐館、商店正常開業,大街小巷恢復活力。回首幾個月前的時光,“害怕嗎?”記者問他。“不怕。”彼得的回答挺淡定。學校印發防疫宣傳冊、為留校學生發放口罩等防疫物資的舉措讓他安心;親身參與抗疫,給他信心。經歷此次疫情,彼得對武漢和學校有了更深的感情。他說,在武漢學習工作的4年使他“成為一個更優秀的人”。
今年3月,喀麥隆確診首例新冠肺炎病例,防疫形勢日益嚴峻。彼得從新聞上看到,近幾個月來,中國積極與喀麥隆合作抗疫,毫無保留地分享抗疫經驗,并向喀麥隆運送防疫物資。對于中國的無私幫助,彼得非常感動,“希望我的祖國能夠早日戰勝疫情”。
目前,彼得一邊工作在學校疫情常態化防控一線,一邊忙著向遠在喀麥隆的朋友們分享中國的抗疫經驗,并為家鄉籌措防疫物資。“中國不僅有效控制了疫情,還積極參與抗疫國際合作,為世界抗疫樹立了典范,讓我們看到了中國力量和中國擔當。我很高興能參與其中,為抗疫出一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