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夢澤/攝
潘高峰/文
人在逆境中的表現,往往最能凸顯其品格。城市亦如是。
今天,第三屆進博會倒計時100天。雖然沒有隆重的儀式,但對于上海的干部群眾來說,這種節奏已經很熟悉了——接下來的時間里,這座城市將一如既往,不放過任何一個問題,不遺漏任何一個細節,鍥而不舍,追求卓越,為第三屆進博會越辦越好,提供一流的服務保障。
當下,新冠肺炎疫情依然肆虐全球。除了中國,可以說沒有一個國家有余力舉辦這樣大型的國際盛會。即使是中國,上海,在這樣的背景下做出這樣的決定,也是需要決心與勇氣的。
其實退一步說,哪怕今年不辦了,也屬正常,世界都能理解,公眾也能接受。畢竟,這不是閉門辦一次消費節,特殊時刻,衡量進博會是否成功,重要指標也絕不僅是訂單大小、展商多少,而是一切是否平安可控。100天后,我們將迎來四海賓朋、五洲展品,中國人歷來好客,但彼時彼刻,規模越盛大,就意味著考驗越空前。
那么,上海究竟為何還要這么拼,還要這么堅持?
首先當然是因為有信心。這是對中國之治的信心,是對“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執政理念的信心,是對中國舉國之力辦大事體制優勢的信心,也包括對上海在抗疫過程中“繡花般”治理的信心……我們可以相信,通過抗疫總結的經驗教訓,補齊的各種短板,通過閉環管理和周到服務,通過全國上下通力合作,上海有能力挑戰一屆非同尋常的進博會。
隨著疫情進入常態化防控,這樣的信心,已不止一次在上海閃耀。尤其是第12屆陸家嘴論壇和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的如期舉辦,更是向世界釋放了這種強烈信號。
最近,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開幕。這是全球疫情暴發以來,第一個重啟的A類電影節。盡管遲到,但終不缺席,哪怕沒有衣香鬢影的明星紅毯秀,沒有夾道歡迎的粉絲,電影節的舉辦本身,就是一種風向標。
今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的經濟界委員時曾指出,“現在國際上保護主義思潮上升,但我們要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堅持多邊主義和國際關系民主化,以開放、合作、共贏胸懷謀劃發展,堅定不移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
堅持舉辦第三屆進博會,就是“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的強烈擔當。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第一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是國際貿易發展史上一大創舉。舉辦進博會,是中國著眼于推動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作出的重大決策,是中國主動向世界開放市場的重大舉措,也是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格局的一扇窗口。
首屆進博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曾向全世界隆重推介上海品格——開放、創新、包容。他說,這種品格是新時代中國發展進步的生動寫照。在新冠疫情讓“逆全球化”陰云籠罩的時刻,一場最高規格的進口貿易盛會將告訴世界:中國始終選擇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選擇開放而不是封閉,選擇盡己所能為世界經濟穩定作出貢獻。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經濟全球化是歷史潮流。長江、尼羅河、亞馬孫河、多瑙河晝夜不息、奔騰向前,盡管會出現一些回頭浪,盡管會遇到很多險灘暗礁,但大江大河奔騰向前的勢頭是誰也阻擋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