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半月談》就“脫貧攻堅一線干部心態”進行了問卷調查,共收到來自全國31個省份、1654名一線扶貧干部的有效答卷。結合調查結果,《半月談》記者分赴多省扶貧一線采訪,梳理出當下扶貧干部的三憂三盼,即三憂:一憂扶貧產業后續發展,二憂扶貧干部自身發展前景,三憂部分困難家庭返貧;三盼:一盼進一步減少形式主義,二盼加強本地干部隊伍建設,三盼集體經濟健康發展。(7月2日,半月談)

  當前,脫貧攻堅已進入沖刺階段,在剩下不到6個月的時間里,還有52個貧中之貧、困中之困的硬骨頭需要“啃”,再加上已脫貧摘帽的地方存在返貧風險,因此,面對貧中之貧、困中之困,鞏固脫貧成果難度大,我們要下足“繡花功夫”,在黨和國家的領導下,做好“后扶貧時期”各項工作,穩住脫貧后續動力。

  下足“繡花功夫”,穩住產業扶貧后續動力。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關鍵是形成穩固的扶貧產業鏈,只有做實做優扶貧產業,地區發展才具有可持續性。從《半月談》記者的走訪看,有35.4%的扶貧干部認為,駐村干部回原單位后,扶貧產業后續發展前景“不確定,內生動力不足”。要下足“繡花功夫”,推動產業發展,與龍頭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對種養殖業進行標準化的科學管理,讓其成為龍頭企業的供應散戶;推動產業多層次發展,細化分類和產業層次,形成生產、加工、包裝、營銷的產業鏈,以及形成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道路,從而讓產業扶貧從分散化同質化的困境中解脫出來。只有因地制宜的發展產業,不斷壯大集體經濟,穩住產業扶貧后續動力,農民才有機會被賦予更多的財產權利。

  走穩脫貧攻堅步伐,統籌兼顧脫貧與返貧。脫貧攻堅不僅要向前看,要科學謀劃攻堅計劃,緊盯目標扎實走好每一步,還要回頭看,堅決防止已經脫貧的再返貧致貧。從《半月談》的調查問卷來看,有71.4%的扶貧干部擔心“幫扶政策取消,貧困戶存在返貧風險”,尤其是老人和殘疾人等特殊群眾將來的生活質量問題,更令人擔憂。眼下,2020年時間已過半,疫情防控常態化工作要抓好,脫貧攻堅工作也必須抓好,這對于完成目標來說,壓力是有的。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越是接近目標之時,越是困難矛盾集中之時,越是要沉得住氣,要更加靜下心來,多管齊下實現穩定脫貧,建立近貧臨貧預警、致貧返貧即扶、脫貧持續鞏固的預警和動態幫扶機制,緊盯目標,奮勇前進,把工作一項一項落到實處、取得實效,走穩脫貧攻堅步伐,最終打贏脫貧攻堅戰。

  加強組織建設、戒除形式主義,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要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就要做到脫貧成果牢固實在。半月談記者采訪發現,在一些有返貧干部駐點的村子,村干部存在松懈、甩鍋現象。村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村子強不強,要看“領頭羊”。扶貧干部離開后,當地干部要能把干事創業的擔子接過去、扛起來。要花時間培養當地的扶貧班子和領頭的能人,把扶貧開發同基層組織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把黨建資源轉化為扶貧資源,把黨建優勢轉化為脫貧優勢,把黨建活力轉化為攻堅動力。此外,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還要戒除形式主義。半月談記者采訪中,扶貧干部對扶貧領域的形式主義問題仍然反映頗多。要把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作為重要政治任務,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著力解決思想根子問題,樹立正確的政績觀;要以零容忍態度反對不正之風,確保扶貧工作務實、脫貧過程扎實、脫貧結果真實,不斷提升和鞏固脫貧攻堅質量成效,確保打贏脫貧攻堅戰。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下足“繡花功夫”,做好“后扶貧時期”的各項工作,穩住脫貧后續動力,才能高質量、高標準實現脫貧攻堅目標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