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已全面進入汛期,受連續強降雨影響,許多河流出現超過警戒水位以上的洪水,有的支流甚至發生超歷史洪水,導致局部地區山洪地質災害風險偏高,一些城市內澇嚴重,村莊農田被淹,防汛抗洪形勢嚴峻。
洪水如猛獸,防汛抗洪工作任務艱巨,責任重大,不僅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還關系到全面打好打贏三大攻堅戰,堅決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因此,各地各有關部門應當牢固樹立“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時刻保持臨戰狀態,堅決打贏防汛抗洪“主動仗”。
既要打贏“總體戰”又要打贏“重點戰”。受近期連續強降雨影響,我國15個省(區、市)84條河流發生超警以上洪水,截至6月26日,全國共有26個省(區、市)遭受洪澇災害,受災人口1374萬人次。面對嚴峻形勢,必須堅持全國上下“一盤棋”,各地區務必要遵照國家防總、應急管理部的統一調度指揮,強化汛情信息共享和會商研判機制,切實構建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同時,對于我國云、貴、川、渝等南方受災較重的地區,當地黨委、政府要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壓緊壓實屬地黨委政府主體責任,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時刻繃緊防汛減災這根弦,克服麻痹思想、僥幸心理、松勁心態,加強對重點地區、重點流域洪水、災害防控,全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
既要打贏“傳統戰”又要打贏“信息戰”。洪水災害作為常見的自然災害,人們與其斗爭和較量已經持續了數千年。近年來,我國防汛抗洪體系持續完善,治理水患的“傳統戰法”不斷豐富。除了加強對氣象、洪澇、地質災害監測,并進行提前研判、提前防范、提前預警外,在救災物資儲備、災害應急演練、防災避災宣傳培訓等方面也取得了積極成效。但是,面對頻發的自然災害,也暴露出防汛減災綜合體系的一些短板,特別是有效、及時、精準的預警與防范能力亟待加強。對此,各地在開展防汛抗洪常規動作的基礎上,要主動進行“硬核升級”,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將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測繪遙感等納入到監測預警、群測群防體系建設中,讓相關防治工作更加科學可靠。
既要打贏“防守戰”又要打贏“進攻戰”。面對來勢洶洶的洪水,一方面要按照“主動避讓、提前避讓、預防避讓”的要求加強“防御”,立足防大汛、搶大險、救大災,對堤壩、水庫、河道等潛在風險點進行細致全面地排查整治,與此同時,要正確把握“堵”與“疏”的關系,變“被動應戰”為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在汛期前就要做好詳細周密的應急預案與相關準備工作,主汛期間要主動研判,對可能發生險情地區要第一時間做好群眾撤離、救援等應急工作。同時,應當汲取防汛抗洪的經驗教訓,尤其是對城市內澇的防治,要科學謀劃,主動作為,進行排洪管道清淤,排水系統升級改造等工作,有效破解遇雨即澇,“城市看海”的難題,避免每到汛期就重現“街道變河道,車庫成水庫”的“怪現象”。
防汛抗洪是一場必須打贏的“硬仗”,全社會要形成合力,以必勝的決心,更加有力、有效的舉措,不懼挑戰,積極備戰,奮勇迎戰,共同筑牢防汛抗洪的“安全堤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