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忘憂草,萬戶樂眉梢。據報道,近日,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區瓜園村一名黃花種植戶感嘆:“我們村這幾年共種植黃花1700畝,目前全部進入盛產期,村民們靠種黃花脫了貧、致了富,有的村民還在市里買了車和房,這可都是小黃花的功勞啊!”
最近,山西大同,黃花菜大熱!包S花菜大產業。∵@個產業還真是有發展前途。一定要保護好、發展好這個產業,讓它作為人民群眾致富的好門路!秉S花菜產業不僅做起來了,還做大了,云州區大做黃花文章的經營之道,值得剖析。
“莫道農家無寶玉,遍地黃花是金針。”黃花菜又被稱為“忘憂草”,對于種植戶來說,忘憂花開分外香,這個黃花鋪就的是致富路,難怪可以樂而忘憂。從黃花走俏,不由得想到小木耳升溫——不久前,陜西省商洛市柞水縣小嶺鎮金米村的小木耳,也是美名遠揚。
無論“黃花菜,大產業”還是“小木耳,大產業”,都在農民脫貧致富路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它們之所以很有“存在感”,成為貧困戶奔小康的重要“抓手”,是因為都做成了大產業,這就說明產業扶貧這條路走對了。只要方向對了,堅持向前走,踏上小康路就不是難題。
但是,產業扶貧不只是“種”了什么,還體現在能不能賣出去。只要銷路好,貧困戶通過勞動換回“真金白銀”,木耳才能變成“金耳朵”,黃花才能變為“致富花”。而此前有媒體報道,黃花的銷量曾一度不是很好,“(農民)為如何賣出去發愁”。
由此,需要探討一個現實命題:如何才能讓產業扶貧走得更穩?
因地制宜,找準定位。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但應看到,一個地方究竟適合發展什么產業,發展什么產業才能更有前景、有錢景,需要綜合衡量,準確盤算。因地制宜,把培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產業之路,才有可能發展壯大,也才能為農民認同,積極投身于產業脫貧之中。
打造品牌,形成效應。以大同市云州區為例,經過多年經營,云州區享有了“黃花之鄉”的美譽。“糧食也要打出品牌,這樣價格好、效益好!泵麣庥辛,口碑有了,農產品就會逐漸有銷路。中央提出,支持地方以優勢企業和行業協會為依托打造區域特色品牌,引入現代要素改造提升傳統名優品牌。打造品牌,事半功倍。
借力平臺,迅速轉型。從傳統農業過渡到現代農業,農村離不了數字化轉型。日前,上海市建成首家“盒馬村”——根據訂單種植農產品,并建立相應的供應鏈和銷售渠道,通過搭建數字農業新模式精準滿足消費者需求。這種模式可否推廣?如果有關平臺主動承擔責任,助力農村轉型,比如把“××之鄉”變成全國人民的“菜籃子”,勢必能夠幫扶農民致富奔小康,也能彰顯企業價值。
“黃花菜”熱了是好事,持續熱下去才更有意義。而要持續熱下去,則需多方努力。小小黃花菜,其實關乎脫貧攻堅,關乎鄉村振興,關乎我國數字經濟發展,把這盤黃花菜“炒”好,有關部門還需再盡力,全社會也需加把勁。(文丨秦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