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疫情防控的深入,湖北和武漢增加了許多由學校、賓館改建的集中觀察隔離點,體育館等公共場所改建的方艙醫院,還有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和之前的定點醫院,新增加的隔離點、醫療機構必然伴隨著醫療廢棄物、廢水排放在短期內的顯著增長。

  曾負責牽頭2003年SARS水處理應急技術指南的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王凱軍提出,疫情之下,緊急建設、運行更多醫療機構的新體系,客觀上將對原有三級防護體系造成沖擊,突顯防疫期間污水應急處理設施、收集運輸能力客觀上的不足。

  王凱軍所提的三級防護體系指的是非典之后,我國形成的水處理系統對疫情防控的支撐,主要圍繞定點醫院內部控制、分散的傳染病醫院(病房)污水處理設施和集中式污水處理廠三道防線來展開。通過源頭控制(消毒)、傳染病醫院達標排放、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消毒的方式,確保醫療廢水得到規范處理處置,病毒不擴散。

  1

  疫區重點要放在加強應急處理能力建設,避免各種臨時設施的污水未達標排入下水道

  多位業內專家通過2月14日住建部水專項辦專報中指出,城鎮污水系統直接接納并處理居民日常生活及部分企事業單位的各類污水,特別是包括來自疫情小區、醫療機構、隔離觀察點、分散感染者排放的污水,新型冠狀病毒有可能存在從馬桶到市政管網、再到污水處理廠、最終回到水環境的潛在傳輸與暴露路徑。

  “在少數甚至連臨時應急消毒設施都無法迅速建立的地區,有可能直接突破現有的三道防線,將傳統的接觸傳播和糞口傳播防線前移到城市污水處理廠。”王凱軍指出,“現在疫區重點要放在加強應急處理能力建設,避免各種臨時設施的污水未達標排入下水道,針對方艙醫療污水問題,建立確保城鎮污水處理設施穩定運行和消毒設施有效運行的措施”。

  根據優先序,首先,對于隔離點和方艙醫院的污水處理,仍然主要圍繞消毒來開展;其次是解決臨時定點醫院、集中隔離場所污水生化處理的需求。

  因此,第一步可采用應急收集、存儲池作為臨時消毒設施,配備加藥裝置、消毒劑;同時,應盡快啟動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可聯系國內埋地式、膜生物反應器、一體化設備廠家,作為生化二級處理裝置,最終徹底解決臨時定點醫院和集中隔離點污水處理問題。

  2

  對帶有消毒功能的移動式廁所,分散型污水處理裝置和消毒劑的需求大

  戰場形勢出現了變化,對帶有消毒功能的移動式廁所,分散型污水處理裝置和消毒劑的需求,開始頻繁出現在各地的物資需求清單中。這樣的情況是之前從未出現過的。

  關鍵時刻,科技儲備和供應鏈的價值發揮出來了!

  由于承擔了國家水專項應急庫建設任務,天津環科院在技術和設備上有儲備,此次疫情期間的表現可圈可點,在有限的時間內,依托天津濱海環境應急裝備物資庫研制污水強化消毒成套設備馳援海南三亞,組裝醫廢處置裝備支援湖北孝感。這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短短數日圓滿完成。除了歸功于團隊高度的責任感和專業能力,國家水專項在這方面的提前布局與項目示范形成完備的管理和物資保障體系,在危機關頭展現了重大作用。

  圖片來源:天津市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院

  來自“中國環保之鄉宜興”的泰源環保,以分散型標準化模塊的水處理設備設計和制造見長,他們1月24日就已經開始連夜為武漢“火神山”醫院的水處理模塊研究技術方案,26日得知捐助方案未被采納,但27日宜興衛健委的要求來了,需要他們為“集中觀察防控中心”提供并安裝調試相關醫療廢水設備,經過一天一夜因地制宜的改造與安裝,28日晚整體工程結束并具備進水條件。

  但因為疫情防控的影響,相關環保裝備的供應鏈后期也出現了問題,各地的需求仍然非常多,但大部分企業都表示由于原料供應不上,人員還未足額到位,“方案是成熟的,但生產無法保證”,“全國二氧化氯發生器都賣斷貨了”,一些行業人士表示。

  同樣來自宜興環科園的宜興艾科森生態環衛設備有限公司,其核心技術曾獲得比爾蓋茨基金會舉辦的全球廁所挑戰大賽一等獎,基于包括生化處理系統和電化學殺菌消毒系統,不僅為沒有排水管道的定點醫院提供清潔衛生的廁所,而且對糞尿進行處理和消毒,實現達標排放。年后也收到湖北隔離點的生活污水處理需求,公司迅速組織生產,但由于通向湖北的物流仍不暢通,司機來回湖北需要隔離,一直到2月23號才協調專車運走。

  所幸,目前隨著湖北省以外的各地疫情逐步好轉,一些隔離點開始撤銷合并,隨著各地積極復工復產,越來越多的產能開始恢復。

  3

  非典之后,我國建成了污水防疫的三大基礎設施,形成了阻斷細菌、病毒通過污水傳播的三級防護體系,但水處理與疫病的戰爭遠未終結

  人類與病毒的戰爭永遠是“魔高道高的此消彼長”,由于病毒本身在不斷進化與迭代,戰疫的艱巨性和復雜性往往遠超想象。水處理與疫病的戰爭遠未終結,這個時期的主戰場,就在我們身邊。

  王凱軍詳細介紹了SARS之后我國形成的三級防護體系,他說,非典發生以來,我國針對傳染病突發事件污水傳播發生途徑防治,醫院污水排放國家標準、技術規范和技術指南體系基本建成;醫院污水處理設施形成基本覆蓋;帶有消毒單元的城市污水處理廠迅速普及,從而在全國范圍形成了污水防疫的三大基礎設施。這一基礎設施對于阻斷細菌、病毒通過污水傳播形成了三級防護體系,即:

  1、病房內源頭分類,將排泄物等進行消毒處理與其他廢物一起,進入醫院危險廢物處理體系;

  2、在各級醫院,特別是傳染病醫院均建立了醫院污水處理設施,制定了排放標準,工程技術指南和監管體系;

  3、醫院污水處理達標后,排入城市下水道進入城市集中污水處理廠,明確衛生指標,設置了不同類型的消毒設施。

  在上述重要風險點,我國十幾年來建立起的基礎設施,為此次疫情防控構筑了一道關鍵的綠色防線。此次應對新冠肺炎,整體表現可以說反應迅速,有條不紊。

  在疫情防控早期,生態環境部、住建部等部門即組織管理、科研、產業界力量,密集出臺一系列針對性的管理規范、應急技術方案,內容涵蓋固廢、污水處理、飲用水、環境監測等各有關疫情環境應急工作,基本實現了全領域全鏈條覆蓋,關注醫院廢水源頭管控,污泥消毒和污水廠人員防護,甚至特意安排加強飲用水源地的毒性監測,以防止上游消毒劑投加過量產生的影響。

  中國人民大學王洪臣教授也撰文指出,城鎮污水處理廠正常穩定運行是最重要的防控。只要污水處理廠正常運行,全流程可至少獲得2log(99%)以上的去除、抑制或滅活效果,為通過末端消毒徹底阻斷病毒傳播提供基礎。

  但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也提醒人們,公共衛生領域的第二條戰線,雖然戰績輝煌,卻仍新的挑戰接踵而來,遠未到安枕無憂的地步。建立各地區的環境應急物資儲備體系,保證非常時期環保裝備供應鏈的安全和順暢,是必須需要關注和完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