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新冠肺炎疫情,目前全國各地陸續采取了周密的防控措施。這些措施何時能見效?在新增病例中,隱性感染者逐漸增多,那么該如何鑒別隱性傳染源,從而盡早隔離?新冠病毒溯源研究進展如何?針對上述公眾關心的問題,經濟日報記者采訪了相關專家。

  “隨著確診病例數量增加,疫情到了爬坡過頂的關鍵時期。”不少專家認為,目前確診病例數不斷升高,甚至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但時間不會太長。

  關鍵在于有效隔離傳染源

  “一般情況下,傳染病的流行特征和趨勢與其潛伏期長短有關。”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流行病學與衛生統計學系教授單廣良說,潛伏期短的傳染病流行來勢猛,病例集中出現,往往呈現暴發現象,如果防控措施有效,則平息也快;潛伏期長的傳染病流行趨勢緩慢,病例稀疏出現,持續時間較長。潛伏期的另外一個意義是,可用來評估傳染病預防措施的效果——即對傳染病采取了防控措施,在經歷一個潛伏期后,若該傳染病發病數量下降,則可認為該措施有效。

  單廣良表示,在出現新冠肺炎疫情后,我國政府果斷出拳,制定了一系列疫情發現和控制一體化的科學防控措施,各省市也竭盡所能,形成了全國一盤棋的聯防聯動防控機制。其中,對密切接觸者實行嚴密隔離的措施,是壓低流行高峰和阻斷傳播的最有力措施,也是2003年我們有效控制SARS傳播和流行的成功經驗。“如果目前能夠有效發現傳染源,并采取嚴密的隔離措施,那么在14天的最長潛伏期內,被隔離的密切接觸者中該發病的都發病了,完全處在我們防控的視野內。”單廣良說,所以,從實施有效措施開始,經歷一個最長潛伏期后,我們應該可以看到顯著的防控效果——即新發病例數將明顯減少,流行擴散的地區范圍顯著縮小。

  除了上述情況以外,若新型冠狀病毒在潛伏期或癥狀前期即具有傳染性,或存在一定比例的不典型癥狀病人,則會給傳染源的識別和隔離帶來困難,降低控制傳播的效果。如果尚有一定比例的新發病例是從沒有被隔離的、社會上的一般人群中發現的,這將增加防控工作的復雜性和難度,這次流行可能就會拖出一個低平持續的尾巴。“目前,我們正處在防控病毒感染的決戰期,要想取得決定性勝利,必須繼續顧全大局,全力以赴,絕不松懈。”單廣良說。

  找尋中間宿主難度極大

  目前,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已確證華南海鮮市場的環境中存在病毒,但尚未鎖定這些病毒的具體來源。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所長金奇教授表示,尋找中間宿主有利于切斷病毒傳播鏈,但病原追溯過程可能會是一個長期的工作。2003年SARS時期,專家通過前期的流行病學調查,很快將目標瞄準廣東野生動物市場,并從市場上售賣的果子貍體內分離和檢測到了與SARS病毒完全一樣的病毒。隨即政府關閉了野生動物市場,此舉在疫情防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此次武漢新冠肺炎疫情至今未確定最初的感染來源。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系副研究員李懿澤此前對媒體表示,如果現場已被破壞,沒有及時采集當時所售的野生動物樣品,那就只能通過大規模篩查野生動物的方式找到中間宿主,難度極大。國際知名病毒學家羅光湘認為,今后不能讓這種攜帶病原的野生動物來到大城市,同時教育公眾不要吃野生動物。

  疫苗研發也是公眾關心的問題之一。金奇介紹,中國國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科研機構已開始研發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目前已經成功分離病毒,正在篩選種子毒株。“截至目前,全球還沒有任何一個冠狀病毒的預防性疫苗產品進入市場。我們應該了解,冠狀病毒疫苗研發還面臨一系列要解決的科學問題,希望通過全球科學家的努力能夠早日取得突破。”金奇說。

  不典型病例并非病毒進化

  新型冠狀病毒在潛伏期也具有傳染性。那么,應如何在第一時間鑒別隱性傳染源,從而盡早隔離?中國醫學科學院呼吸病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中日醫院副院長、呼吸中心常務副主任曹彬教授指出,在臨床中觀察到一些案例:病毒攜帶者本人無癥狀或尚在潛伏期,但其家庭接觸者出現發病,因此推測在潛伏期、沒有任何典型癥狀時,可能也具備傳染性。為此,與疫源地有接觸的人員應做好自行隔離14天,如有癥狀應及時去醫院檢查。

  曹彬建議,對于部分無發熱等明顯癥狀的新冠肺炎患者,醫務人員要充分提高對乏力、肌肉酸痛和精神稍差等不典型癥狀的警惕,要與患者及家屬充分溝通,作相關排查;對“不典型”病例,還應及時開展血常規、呼吸道病原學檢測以及胸部CT的檢查,若提示異常,則應進一步作冠狀病毒檢測。此外,疫情時期不建議肺部X光胸片檢查,因為胸片對患者早期滲出性病變不能及時發現,極易導致漏診。作為一般群眾,應加強對自身癥狀的監測,包括乏力、肌痛、腹瀉、咳嗽和低熱。若出現上述癥狀同時有流行病學史時,應盡快隔離,擇期就診。

  那么,出現“不典型”病例是病毒進化的表現嗎?曹彬教授解釋說,在疫情初期缺乏病原學診斷方法時,臨床醫生觀察到一群以相似呼吸道癥狀就診,并表現出相似實驗室檢查指標變化和胸部影像學變化的患者,因此發現了此次疫情。隨著病原學診斷方法的出現,確診病例逐漸增多,我們對疾病譜和疾病癥狀的認識更加全面,更及時發現了一部分以非呼吸道癥狀為首發表現的患者。

  對于病毒變異這個問題,目前從人體、環境中監測分離的病毒上看,沒有發現明顯變異。但是,流行期越長其變異的可能性越大,專家們會繼續對新型冠狀病毒密切監測,縮短流行期是降低病毒變異風險的關鍵。

  科學防控疫情勿信謠傳

  網上流傳,把家里取暖器全打開,讓室溫接近30℃,病毒活性會被抑制。單廣良表示,目前尚不確定此舉是否有效。根據人冠狀病毒的理化特性,人冠狀病毒對熱較為敏感,隨著溫度升高,病毒的抵抗力下降。例如,以往研究表明,SARS冠狀病毒在56℃加熱90分鐘、75℃加熱30分鐘能夠滅活;在室溫24℃條件下,可在塑料、玻璃、金屬、布料和復印紙等多種物體表面存活2天至3天。

  單廣良認為,從阻斷病毒傳播來看,不論冬季還是夏季,不論在南方還是北方,不論在家里還是工作場所或是公共交通等公共場所,既簡單有效又可行的做法就是經常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盡量避免到空氣不流通或人群密集的公共場所。

  還有人會問,點外賣、收快遞會有感染新冠肺炎的危險嗎?對此,單廣良表示,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防治指南中要求,不要接觸健康狀況不明的家禽和野生動物。所以,目前不要寄送和接收未經加工的家禽類。而且,寄送野生動物違犯了《野生動物保護法》,涉嫌犯罪。正常快遞不用拒收。但是,若已經感染的病例、疑似病例和密切接觸者,千萬不要寄出快遞。此外,為了更好防護,建議除急需用品之外,在疾病流行期間,盡量不要寄送從武漢發出的快遞,以減少間接接觸感染的可能,以及緩解部分交通限制壓力。在收取快遞和外賣時,可請快遞員將快遞物品或外賣食品放在門外,以減少接觸傳播的機會。

  曹彬提醒廣大公眾,當前有各種信息充斥著媒體和網絡,我們可以做的是:一、不信謠,不傳謠。關注主流媒體信息,看權威的診療指南和預防指南。二、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正確防護,避免傳染。應減少外出,必須外出時,佩戴有防護能力的口罩,如醫用外科口罩,不帶氣閥的N95,或2層醫用防護口罩。當家中有人生病時,要注意隔離,注意防護。另外,除了注意口罩佩戴時長,手的衛生也很關鍵。目前一般群眾與前線密切接觸患者的醫療工作者有巨大不同,根據推薦采取必要的防護措施是可以有效預防感染的。三、正確疏導,不要盲目。國家衛健委已發布《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緊急心理危機干預指導原則》,指導各地科學、規范開展新冠肺炎疫情相關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記者 吳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