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 劉坤

  目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復雜。在持續的疫情面前,武漢協和醫院等多家醫院對外宣布急需防護服、口罩等疫情防控重點物資。

  針對物資緊缺現狀,國務院辦公廳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各省(區、市)人民政府要切實履行主體責任,迅速組織本地區生產應對疫情使用的醫用防護服、N95口罩、醫用護目鏡、負壓救護車、相關藥品等企業復工復產。當前,重點物資生產企業復工復產情況如何?這些物資如何調度安排?

  物資緊缺,企業加快復工復產

  “本店口罩已售罄”“新的口罩還沒到貨”……記者采訪發現,近期多家藥店出現了口罩缺貨現象。

  專家分析,在疫情防控中,醫護人員需要佩戴口罩,有的醫院僅N95口罩一天就消耗2000多只,老百姓也需要口罩,導致需求量快速增長,原有庫存很快消耗,口罩出現了短時緊缺現象。

  不只是口罩,當前,醫用防護服、醫用護目鏡等疫情防控重點物資同樣存在著供需矛盾。對此,相關企業正在加快復工復產。

  “3M中國工廠和亞洲其他國家工廠,以及歐洲和美國工廠都已增加產能,確保供應。盡管受到疫情影響,但3M中國工廠正在全負荷運營。”3M公司首席執行官Mike Roman表示,3M公司正在全球范圍加大口罩等呼吸防護產品的產能,已經啟動了7天24小時全產能生產,以保證口罩供應。

  邁瑞醫療有關負責人介紹,作為一家醫療器械創新及制造企業,1月26日,邁瑞制造中心已提前開工,確保超聲、呼吸機、監護儀、除顫儀、輸液泵、生化儀、凝血體外診斷設備等急救設備的供應。

  春節期間,江蘇愛特福84股份有限公司全線開工,現有4條智能化消毒液生產線,日產量近兩萬箱。為進一步縮短生產時間,該公司迅速啟動了備用人工生產線,日夜趕工,盡可能為支援武漢節省時間。

  此外,北京洗得寶消毒制品有限公司、天津施特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鄭州宇通客車股份有限公司專用車分公司、上汽大通汽車有限公司等企業也都在組織工人加班加點生產,全力保障相關物資供應。

  工信部新聞發言人、運行監測協調局局長黃利斌表示,工信部正在加快推動出口加工型企業產能轉向國內,并會同有關部門抓好產品質量監管和安全生產。

  馳援武漢,全力以赴防控疫情

  1月30日19時40分,中國郵政CF9117貨運專機載著復星集團聯合騰訊從英國和日本采購的約4.5萬套防護服,順利抵達武漢天河機場。

  “這些天我們一直在全力以赴,推動復星全球資源對接國內防疫需求,同時也和騰訊等企業深度合作,充分發揮各自在資源和能力方面的優勢,幫助國內疫區早日戰勝疫情。”復星國際董事長郭廣昌說。

  這是一個縮影。近日,多個部門、企業、地區都在馳援湖北尤其是武漢,全力以赴防控疫情。比如,浪潮集團首批捐贈的9000件醫用手術防護服、18000個防護口罩、16000個醫用帽子、35000雙醫用手套、30輛紫外消毒車以及醫用冰箱等近10萬件醫療防疫物資已運抵湖北;神州數碼控股有限公司捐贈多套視頻會議設備,用于武漢協和、中南、普仁等醫院隔離病房的遠程醫療。

  黃利斌介紹,工信部牽頭做好防控物資保障工作,把每日調度應急防控物資到武漢作為第一任務。千方百計加大醫用防護服支援力度,推動企業復工復產,每天生產數量只增不減,落實好醫用防護服保武漢、保湖北。

  截至1月30日24時,工信部共協調能進入重癥監護病室穿用的醫用防護服廠家發貨10.18萬件,已運抵湖北8.63萬件;協調醫用護目鏡廠家發貨12萬件,已運抵湖北8.99萬件;協調全自動紅外測溫儀廠家發貨57臺,已運抵湖北52臺;協調免洗手消毒液5.63噸,已運抵湖北5噸;協調84消毒液3.2萬箱已全部運抵湖北。

  統一調撥,確保重點地區物資保障

  當前,全國防疫形勢依舊嚴峻,各地對重點物資的需求也迅猛增長。一方面要保湖北、保武漢,另一方面各地自身也有疫情防控物資需求。在此情況下,如何讓最緊缺的物資被送到最需要的地方?

  “數以千計的病患和廣大醫護工作者,他們的安危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黃利斌說,目前還處于疫情高發期,也是疫情阻擊戰的關鍵期,做好湖北特別是武漢疫情防控形勢最為緊急。疫情面前,要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社會主義制度優勢,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下好“全國一盤棋”,集中重點醫療物資,實施統一管理、統一調撥,確保重點地區、醫護人員物資保障。

  黃利斌表示,近日,工信部針對前期篩選出的15家防護服生產企業,派出26名駐企特派員。這批駐企特派員的主要職責是確保重點應急防控物資的統一管理、統一調撥落到實處,并協助企業增強應急防控物資供應能力等。駐企特派員每天掌握防護服的生產和運輸情況,聯絡押運人和司機,跟蹤運輸車輛是否按時抵達武漢正確的交付地點,將物資交付給武漢方面接收人,保證醫療物資如數安全交付。

  “困難面前,要萬眾一心。我們要挖掘各方潛力,確保重點地區醫療物資供應。”黃利斌說。

  《光明日報》( 2020年02月01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