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 劉江偉

  春節前夕,一陣寒風過后,涼意浸潤著大街。在河北省魏縣沙口集鄉劉屯村“扶貧微工廠”內,只聽到“噠噠噠”的縫紉機聲,一番忙碌的景象。

  “每天早上送完孩子就來服裝廠上班,從早上8點干到晚上6點半,每月能拿到3000多元呢。多虧了韓海超,讓我不出村就能掙到錢!闭f話的閆運英,是劉屯村建檔立卡貧困戶,自從來“扶貧微工廠”上班,家里的日子越過越好。

  韓海超是何人?經過記者詢問,他是怡怡箱包廠的廠長。2017年年初,韓海超從外地打工回到村里,向親戚借了3萬元,購買了10臺縫紉機,租賃鄰居一處閑置庭院,又從村里招了十余名留守婦女,辦起了箱包廠,成為村里第一個回家創業的青年。

  就在此時,為幫助貧困農村留守婦女等“半勞力”就業,魏縣動員部分返鄉人員利用在外創業建立的人脈關系和資源,在家從事箱包、服裝、毛絨玩具等來料代加工家庭作坊式生產,開設更多為城市大企業訂單加工的“扶貧微工廠”。怡怡箱包廠就是首批入駐“扶貧微工廠”的廠家。

  “剛開始辦廠時還有顧慮,怕掙不到錢,F在看來,這都不是事兒。”韓海超的笑容一直掛在臉上,“加工的箱包都是訂單生產,走外貿出口。廠里每接收一個貧困工人,政府還獎勵500元。每臺縫紉機政府補貼2000多元,租賃廠房政府給予50%的租金補助。這么好的事兒,以前想都不敢想!

  僅半年時間,沙口集鄉就有箱包、燈飾、服裝、毛絨玩具、電子元件等31個“扶貧微工廠”項目落戶,新建、改建“扶貧微工廠”4000余平方米,打造家庭手工業專業村7個,從業人員500余人,其中貧困人口120人,人均年收入1.8萬元。

  農民收入漲了,貧困戶也脫貧了,創辦“扶貧微工廠”的方法證明有效可行。于是,魏縣開始將試點制度化、常態化,有針對性地研究制定了《魏縣“扶貧微工廠”建設管理暫行辦法》,明確創辦程序、建設模式等內容。

  兩年多的時間,全縣發展“扶貧微工廠”156家,帶動貧困勞力2600多人,人均年增收1.8萬元。這一做法被列入《中國扶貧》雜志社微信公眾號聯合各省扶貧系統微信公眾號共同推出的“脫貧攻堅100計”。2018年9月,魏縣實現脫貧摘帽。2019年9月,該縣還榮獲全國脫貧攻堅組織創新獎。

  魏縣縣長樊中青介紹:“‘扶貧微工廠’讓更多農村半勞力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群眾增收、村集體增益、企業增效、產業增強一舉四得,為打贏脫貧攻堅戰闖出了一條產業化扶貧新路。”

  如今,韓海超的箱包廠已有30多名工人,每月生產箱包一萬多件,扣除工人工資,月收入近萬元。“自己富了不算富,我要把微工廠做成大工廠,帶領更多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韓海超滿懷信心。

  《光明日報》( 2020年02月01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