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子二人(圈中)在教室里和同學一起學習顯微鏡的使用
▲母子二人常常在實驗室里討論學習
母子二人常常在實驗室里討論學習
母子二人常常在實驗室里討論學習
9月16日,完成為期一周的軍訓后,46歲的王林(化名)終于正式走進夢想已久的大學課堂。病理學,是她在大學里的第一堂課。
坐在王林旁邊的,是她18歲的兒子劉明(化名),他們一起考上了重慶青年職業技術學院康復治療技術專業。
所以,王林和劉明,既是母子,也是同學。
重慶晚報-上游新聞記者 彭光瑞 李野 攝影報道
中專就是同學
“你是哪里的人?”
“重慶的。”
“能告訴我你的名字嗎?”
“我只說化名。”
……
第一次見到王林,記者經歷了艱難的溝通過程。這位短發、黑瘦的婦女,眼神中帶著一絲不安。不拍照、不錄音、不攝像三個要求,打破了記者原本的采訪計劃。甚至對自己的家鄉和家庭,她也一句帶過。問及原因,她說,想要安靜求學,謝絕過多的關注。
無奈,記者只能從零散的一問一答中,拼湊出這對母子同學的故事。
今年46歲的王林能考進大學,和國家政策有關。
2019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要對高職院校大規模擴招100萬人,讓更多青年憑借一技之長實現人生價值。在此背景下,重慶青年職業技術學院出臺多項措施,籌備了兩次單招考試進行擴招。
王林和劉明,都是擴招的幸運兒。今年初夏,她在網上看到了重慶青年職業技術學院單招考試的信息,便和兒子一同報考,并且都順利通過選拔,成為該校醫學院學生,也讓彼此成了大學同學。
和兒子同窗,王林并不陌生。3年前在一所中專院校,她便和兒子開啟了這一特殊的模式。王林說,對于母子同窗,自己才是獨特的存在。因為曾有很多人問她,40多歲的婦女來學中專、大專課程,跟得上嗎?
“別看我歲數大,每次考試排名都在前20名。”提到自己在中專的成績,王林十分自信。她說,自己絕對沒給孩子丟臉,之前在中專學習的30多門課程,她從未掛過科。兒子在專業課成績上強過她,她就在文化課程上緊追,絕不掉隊。
“我完全沒想到,媽媽投身學習的決心有這么大。”劉明告訴記者,中專畢業前,他和媽媽一起到市內一所中醫院實習,差不多每隔一個月就要去新的科室。每天上班時,他們要跟著醫生學習,下班后還有很多病歷需要整理,18歲的年輕人都覺得很累,但媽媽依然沒有掉隊。在此期間的各項考試,媽媽和他一樣,全部合格。
要求一視同仁
“我見過這位媽媽幾次,對她印象很深。”重慶青年職業技術學院醫學院黨總支書記李培德告訴記者,他剛好參加了王林的入學面試。
當看到王林是一位40多歲的婦女時,李培德建議她可以根據政策選擇彈性學制,在不脫產的情況下,修滿學分同樣可以畢業。但這個建議被王林拒絕了,“她回答,自己來這里就是想要系統地學習醫學知識,所以堅持要選擇全日制。”
第二次見到王林,則是在入學后、軍訓前,考慮到她的年齡,李培德原本準備特許她不參加軍訓。但這個建議也被她拒絕了,堅持要求學校把她和其他同學一視同仁。
“說實話,最開始我們是有顧慮的。”李培德說,這是學校第一次招收大齡學生,她同時又是學生家長,學校曾擔心在管理上出現不必要的麻煩。但幾次接觸下來,王林強烈的求知欲打動了他。
“職業教育的其中一個目的,不就是為在職人員提供學習職業知識和技能的機會嗎?母子同學,不應當是拒絕的理由。”李培德說。
有個小小夢想
“報考是為了給孩子陪讀嗎?”
“別人都以為是,但絕不是。”
“那原因是?”
“一個小夢想。”
夢想,是王林說服兒子的理由。但在外人面前,她卻笑得有點靦腆,不好意思說出口,理由是:萬一實現不了,豈不貽笑大方?
王林的家庭,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算得上“醫學世家”,她的父母雖然不是名聲赫赫的醫學國手,在她的家鄉卻小有名氣。在她很小的時候,父母便開設了一家私人診所。因為醫術好,收費便宜,深受鄉親信賴,前來看病的患者經常排起長龍。
王林說,有一次,周邊區縣一位病人慕名而來,父親只用了20多元的藥,就醫好了對方的病。病人千恩萬謝,豎起大拇指:“我坐車過來用了30多元,看病才用了20多元,王醫生真的太好了。”
因為看病的人太多,年幼的王林空閑時也會給父母打打下手。十七八歲時,她開始主動跟著父母學醫,一來二去積累了很多診療經驗。參加工作后,她又在一家企業的醫務室工作。
“因為家庭和工作關系,我積累了不少診療經驗,但全面而系統的醫學知識卻是硬傷。”王林說,父母有4個孩子,沒有一個真正繼承了衣缽,而她,想試一試。
更重要的原因,則是王林認為現在醫療資源有限,如果所有人、所有疾病都去三甲醫院診治,勢必人滿為患,且費用不菲。實際上,常見的、輕微的病癥,“品級”不高的鄉村醫生就能解決,讓患者用最便宜的價格,得到最恰當的治療。她心中那個小小的夢想,就是和父母一樣,成為這樣的醫生,“這,大有可為。”
劉明說,初中畢業后,他在媽媽的建議下決定考中專。當時在一家企業醫務室供職的媽媽,做了一個讓人震驚的決定:辭職,和兒子一起報考!
獨自帶娃求學
“辭職讀書,經濟來源怎么解決?”
“我有一點積蓄。”
“孩子的父親會補一些嗎?”
“這是隱私,我不想提。”
對于家庭和丈夫,王林諱莫如深。記者只能從她只言片語的描述中,看到她和兒子相依為命的經歷。在王林的回憶里,劉明從小就是她獨自撫養的。很多時候,她白天外出上班,只能將劉明一個人鎖在家里。劉明不到5歲時,她就不厭其煩地教他用電的方法,以及獨自在家時需要注意的東西。“沒辦法,我也知道很危險,但不教他,更容易出事。”這段經歷,讓王林濕了眼眶。
后來,劉明上了小學,她除了本職工作,還在外與人合伙做裝修。晚上下班,除了料理家務,還要給劉明輔導功課,一天只能睡幾個小時。
也許正是這樣的經歷,給王林未來的考學之路打下了基礎。王林說,自己是一個較真的人,教孩子之前,一定會把課程先學習通透。所以一來二去,小學甚至初中的部分課程,她都在學習和輔導的過程中,記了個滾瓜爛熟。
“考中專其實是臨到頭了才決定的!”王林說,當時留給她的復習時間只有區區幾天,就連她自己也有些慶幸,最后居然成功考上了。
“我最開始并不知情,報名后媽媽才告訴我。”劉明告訴記者,得知了媽媽的打算,他原本十分反對,原因很簡單,跟媽媽一起上學,不被別人笑死?
“我也想讀書,我也有夢想!”最終,王林靠夢想說服了兒子。靠著前幾年和別人合伙做裝修時賺的一點錢,辭了職的王林和兒子一起走上了求學之路。他們在校外租了一間小房子,王林一邊給劉明做飯、洗衣,照顧生活起居,一邊走進校園,在同一個教室里和小自己20多歲的孩子們一起上課。
這樣奇特的場景,難免引起一些熱議,不少人認為王林就是一個陪讀。但劉明卻知道,媽媽的學習欲望比自己更強烈。在曾經租住的蝸居中,堆滿了媽媽購買的醫學典籍,平時省吃儉用的媽媽,短短3年時間竟花了近萬元買專業書。
但是,一個18歲的大男孩,畢竟不愿意與媽媽隨時待在一起。考入重慶青年職業技術學院后,劉明從媽媽那里爭取到一份權利——開學之后,他可以住進男生寢室,嘗試獨立生活。這是一件讓他很開心的事。
“會不會擔心別人說你是媽寶男?”
“會啊,肯定有人這樣說。”
“那你打算怎么辦呢?”
“也沒啥,最多就是女孩子們看不上媽寶男,這幾年我不耍朋友咯。”
劉明癟癟嘴,看了一眼媽媽,靦腆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