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廈門8月5日消息(記者郭婕妤)近日,廈門大學“青馬工程”實踐團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主題,赴井岡山開展為期一周的實踐活動。
開班授旗(央廣網發 實踐團供圖)
身穿紅軍服,頭戴八角帽,腳走紅軍路,胸懷報國志。實踐團回到歷史發生的現場,重走三灣改編舊址、黃洋界、挑糧小道、龍江書院和茅坪八角樓,重溫革命歷史,感悟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在三灣改編舊址,實踐團師生仿紅軍建制,做紅軍午餐,在團結協作中接受勞動教育。在“五里橫排”,當年的紅軍戰士為了革命能夠繼續,手提肩扛,將三十萬斤糧食送上山,走在挑糧小道上,實踐團學員陶少威感慨萬千:“很難想象,當年紅軍是怎么挑著幾十斤重的糧食上山的,這條路又窄又滑,還那么陡,能安全地送糧上山真的太艱辛了。”在昏暗潮濕的茅坪八角樓,《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得以誕生,“毛主席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大無畏的樂觀主義精神,就像八角樓的燈光一樣指引我們前進的方向。”實踐團成員劉遠洋在參觀后發出感嘆。重新走過中國共產黨來時的路,實踐團師生的思想受到了洗禮,進一步堅定了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
體驗挑糧小道的艱辛(央廣網發 實踐團供圖)
“可恨奸佞引賊入,烈士命隕紅土埋;井岡處處遺忠骨,松樹風格勵吾儕。”在艱苦卓絕的井岡山斗爭中,共有4.8萬余人為革命捐軀,而留下姓名的英烈僅15744人。懷著沉痛的心情,實踐團師生來到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小井紅軍醫院、小井烈士墓和烈士陵園,走近那段烽火歲月,現場聆聽烈士英雄的故事,縣委書記劉仁堪、“雙槍女將”伍若蘭、獻鹽的張子清、誓死不屈的紅軍傷員……一幕幕畫面仿佛就在眼前,革命的殘酷和英烈的大無畏精神讓人心頭一顫,不少師生聽完介紹飽含熱淚,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在莊嚴肅穆的井岡山烈士陵園,實踐團師生敬獻花圈、重溫入黨誓詞。第九期馬研班紅色先鋒黨支部書記、領誓人郭柳表示:“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們要繼承先烈的遺志和不屈不撓、艱苦奮斗的精神,不忘革命歷史、不失革命精神,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更加昂揚的斗志投身到學習和工作中,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奉獻青春力量。”
實踐團堅持高標準、嚴要求,努力找差距、補短板。在實踐期間舉辦“筑夢井岡山”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競賽,競賽內容涉及馬克思主義理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井岡山斗爭歷史和井岡山精神、紅色歌曲等,以豐富有趣的形式教育引導師生在原有學習的基礎上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推動師生全面系統學、深入思考學、聯系實際學;實踐團還訪談了曾志之孫石金龍、袁文才之孫袁建芳、王佐之孫王生茂,作為革命先烈的后代,他們從不享受任何特權,而是腳踏實地,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奉獻。走過烽火歲月,步入嶄新時代,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理想信念火種從未熄滅。學員表示,“透過歷史和現實,發現自己身上仍有很多不足,今后將會對照先進典型和身邊榜樣,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
據悉,在實踐前,實踐團便分組對井岡山斗爭歷史和精神進行了了解和梳理;實踐期間,學員通過每日總結、小組討論等形式深入交流,340份“每日總結”、68篇“實踐心得”、35份小組討論“會議記錄”、7項實踐成果,記錄了68名實踐團學生的所思所想。
學員王東輝在“每日總結”中說道:“革命不分年齡、性別,在井岡山,軍民如魚水的關系更是讓人敬佩,是我們一輩子都應該去守護的。曾經,革命先輩在這里播下了初心的種子,如今,我愿將這些種子留在心間并讓它開花結果。”在結班儀式上,實踐團師生發揮創意,以繪制連環畫、改編流行歌、設計明信片、創作“三句半”等形式,詮釋井岡山精神,表達對初心和使命的理解,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