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聞網涼山10月29日訊(川網集團報道組 劉瑞強 攝影報道)10月27日,網絡媒體涼山行聚焦布拖縣拖覺鎮亞河村。曾經深度貧困的亞河村,如今已實現脫貧,村民住進了整潔漂亮的彝家新寨,種養殖產業的發展讓這里的脫貧成果不斷得到鞏固。
整潔漂亮的亞河村彝家新寨
走進亞河村彝家新寨的村民活動中心,記者看到村民們正跳著彝族達體舞。“這是彝族人的廣場舞,也是表達喜悅心情的舞蹈。”布拖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和體育旅游局工作人員盧海瑛告訴記者,現在村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這樣的集體舞經常上演。
亞河村村民跳起了達體舞
從大通間到彝家新寨 村民住房安全有保障
離村民活動中心不遠處,是村民黑日此日的家。亞河村第一書記朱國峻告訴記者,黑日此日一家五口,曾是村里建檔立卡的貧困戶。“這兩年,他們一家最大、最直觀的變化,就是居住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朱國峻說,這一家人曾居住在山溝的土坯房里,也就是阿都彝族傳統的“大通間”。“人和牲畜生活在同一個房間,人在火塘邊吃飯,養的豬就在旁邊走動。”朱國峻向記者描述,當時村民家門口的院壩都是泥土,一下雨,豬糞和泥水就混合在一起發出難聞的氣味。直到去年2月,這一情況得到了徹底改變。
亞河村村民黑日此日在自家新房前
去年2月,彝家新寨建成后,黑日此日一家順利住進了新房,一個客廳四間臥室,還有附屬的廚房、衛生間和豬圈。記者現場看到,如今的黑日此日家,房頂有熱水器,房間有電視機,院落鋪成了水泥地,居住和養殖功能分區明晰。朱國峻告訴記者,2016年8月,亞河村啟動彝家新寨建設,黑日此日等27戶較為偏遠的農戶成為易地搬遷對象,建房資金主要來自財政補助和村民自籌,目前全村實現了安全住房有保障。
布拖縣阿都彝族傳統民居模型。
“現在的布拖,很難再找到大通間的土坯房了。”據布拖縣文化館館長阿力莫勇扎介紹,縣文化館內有一座阿都彝族傳統民居——大通間的模型,這座木質的模型直觀展示了阿都彝族民居的特點:瓦板房、三鍋莊、大通間、牲口圈等。阿力莫勇扎告訴記者,以前通常是一家人住在大通間內,右側養牲畜,有些人家會用柵欄將人畜隔開,有些人家則直接是人畜混居。隨著彝家新寨的建設和移風易俗的推動,這樣的大通間越來越少了。
亞河村彝家新寨外景。
合作社發展種養殖業 鞏固脫貧成果不松懈
“脫貧攻堅,不僅要讓村民安居,還要讓村民樂業。”朱國峻說,亞河村的村民不僅搬進了彝家新寨,收入也有了明顯提高。2016年,全村人均純收入在3700元左右,2017年增長到4800元。朱國峻以黑日此日一家為例,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村民每月可領到185元的低保,每年的地力補貼、公益林補貼合計超過1100元,種了5畝土豆和玉米,養了3頭豬,黑日此日一家今年的人均純收入不會低于去年的人均水平。
亞河村村民種植的優質土豆
朱國峻還告訴記者,村民們種植的新品種土豆,最高畝產可達到6000斤左右。村里已經跟江油市農投公司、布拖縣農投公司達成合作協議,土豆的銷售渠道完全暢通,市場售價可達到7-8毛/斤。村里還成立了種養殖合作社,包括黑日此日在內的61戶原貧困戶都是成員。合作社正在大力發展肉牛養殖,目前圈舍已經建好,第一批60頭牛將在下個月進場,保守估計每頭牛將帶來2000元的收益。朱國峻說,合作社還在積極籌劃蚯蚓養殖和青儲飼料種植項目,入股的村民不僅可以就近就業,還將獲得土地流轉收益和分紅。“日子越過越紅火,亞河村村民將通過自己的雙手鞏固好脫貧成果。”朱國峻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