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昌出發,驅車一路向東,沿著蜿蜒起伏的公路前行1個多小時,一座白墻灰瓦、錯落有致的彝家新村出現在眼前,這就是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解放鄉火普村。
邁步進村,寬敞明亮的磚瓦房,通村入戶的硬化路,衛生室、幼兒園、文化室一應俱全,光纖網絡暢通……誰能想象,這里曾經“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住的泥巴房、吃的是粗糧”。
2018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火普村視察脫貧情況,看望慰問彝區貧困群眾。這個大山深處的偏僻彝家村寨,脫貧奔小康的勁頭更足了。
住上好房子,脫貧攻堅強基礎
火普村172戶村民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78戶,是典型的高山貧困村。駐村第一書記馬天深知,“住上好房子”是脫貧攻堅的先決條件。然而,想要打響這“脫貧第一炮”,并非易事。就拿易地搬遷選址來說,既要考慮到科學安全,又要尊重群眾意愿,稍不留意就有可能“好心沒辦成好事”。
辦法總比困難多。火普村黨支部成立“黨員突擊隊”,花了整整一個月時間,走遍了村里的每家每戶和每片土地。綜合考慮群眾居住安全、致富增收、生活配套等多種因素,最終在山腰處確定了集中安置點。
“說干就干,既要干得快,還要干得好!”馬天在開工儀式上說。這邊施工熱火朝天,村黨支部動員全村黨員和社員代表,組成志愿服務、監督施工、協調保障三支工作隊,充分調動了村民安居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016年10月,全村貧困戶搬進了新房子。“共產黨卡沙沙(彝語,意為辛苦了,謝謝),讓我們住上這么漂亮的新房子!”因病致貧的曲木煙爾坐在自家新房里,激動得老淚縱橫。
房子建好了,村里的基礎配套設施還跟不上,首當其沖的就是手機沒信號。馬天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和村支書吉色次哈一道,幾次協調爭取,終于在村里建起了一座通信網絡基站。“現在好啦,再也不用爬上山坡‘找’信號了!”貧困戶吉地爾子掏出手機跟在外地打工的兒子通話,幸福歡樂溢于言表。
產業來“造血”,群眾增收路更寬
火普村的土地耕種,歷來都是同土豆、苦蕎聯系在一起。發展新產業,村民們不敢想。對他們來說,與其憧憬一個不確定的富裕,不如守住當下可見的溫飽。
謀劃全村產業發展,村黨支部定下了以壯大村集體經濟為驅動的產業發展思路。思路有了,對口幫扶昭覺縣的綿陽市涪城區,為火普村帶來了資金和項目。在前期調研論證的基礎上,很快確定了以“種養”為主的產業發展項目。土地流轉、成立合作社、推動項目,黨員干部忙前忙后,步履不停。
2017年,火普村成立涪火專業養殖合作社,利用幫扶資金購買了西門塔爾基礎母牛95頭、基礎母豬74頭,采取“借牛還牛”“借豬還豬”的方式,分到村民家中代為飼養,權責分離、利益共享。
種植業方面,采取“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大力發展大棚羊肚菌、高山草莓。村黨支部牽頭成立專業合作社,免費提供大棚、種子和技術指導,承包給愿意帶頭發展產業的黨員、群眾代表,通過“個體參與+模范帶頭”的方式,讓越來越多的村民感受到了依托集體發展的巨大優勢,更加積極參與到村產業發展中來。
“我們這里種的羊肚菌品質高,賣得特別好。”正在大棚里學習技術的黨員吉列次子告訴記者,按目前市場價格,新鮮羊肚菌每畝產值可達1.8萬元以上。
在村黨支部的引領下,通過發展產業,2017年火普村戶均增收1.6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達5200元,今年可實現整村脫貧。村民們不僅靠流轉土地獲得租金,而且在發展當地特色農牧產業的過程中親身參與并獲得收益。村黨支部根據需要,又規劃了30畝土地用于秋冬羊肚菌種植,進一步提升產業的規模效應。
精神富起來,黨建引領“四好村”
“白天烤太陽,晚上看星星。物質要脫貧,精神更要富起來。”馬天坦言,長期的貧窮落后導致村里社會風氣差、陳規陋習多,這也成為火普村建設幸福美麗新村的“攔路虎”。
如何激發村民脫貧奔康的內生動力,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成為火普村黨支部抓好精神脫貧的關鍵。
“三會一課”、黨建月會、農民夜校……村黨支部利用這些平臺,組織黨員群眾認真學習中央和省、州、縣脫貧政策和措施。同時,鼓勵引導黨員帶頭發展產業、帶頭勤勞致富、帶頭參加合作社、帶頭整治房前屋后環境、帶頭養成生活好習慣、帶頭遵紀守法、帶頭移風易俗,發揮黨員的示范帶動作用。
為了改變當地高額婚嫁禮金等陳規陋習,火普村黨支部牽頭,成立了紅白理事會,通過修訂村規民約等形式,黨員干部主動介入,推進厚養薄葬、治理高價彩禮。支部抓黨員,黨員帶群眾,在村民心中真正樹起了一面有凝聚力、號召力、戰斗力的旗幟。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堅強有力的基層黨支部“戰斗堡壘”,是火普村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核心力量和關鍵要素。火普村黨支部團結帶領全村黨員群眾,以補齊基礎短板為先、發展特色產業為本、推進移風易俗為要,齊心協力創造美好未來。
投身新時代,踏上新征程。脫貧奔小康之路,火普越走越寬,步伐也越來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