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小微企業把政策利好“吃到嘴” 尚需完善金融產品體系和保障體系
為降低創業創新成本、增強小微企業發展動力、促進擴大就業,4月25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再推出7項減稅措施,支持創業創新和小微企業發展。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吳琦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小微企業在擴大就業、繁榮市場、改善民生、促進創新等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首先,小微企業特別是科技型小微企業是我國創新體系中最具潛力、最活躍的組成部分,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重要載體,促進小微企業的創新發展,有利于培育和發展新業態、新模式、新技術,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其次,小微企業是我國市場體系最具競爭性和應變能力的市場主體,由于貼近市場和客戶,小微企業可以準確定位并快速響應客戶需求,由于專注于某一細分領域,小微企業可以通過專業化生產提升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為大企業提供物美價廉、反應快捷的配套和服務,為大企業提高競爭力提供有力支撐,進而更好地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最后,小微企業是我國改革進程中體制最靈活、經營更有效率的組成部分,其作為改革試驗區和突破口,可以為大企業改革乃至我國經濟轉型升級提供經驗借鑒。
事實上,今年以來為加強小微企業、“三農”等薄弱環節的普惠金融服務,相關政策不斷加碼。而本次會議再次提出,要進一步落實好已確定的政策,讓企業切實感受到融資成本下降。據介紹,目前大中型商業銀行已普遍設立普惠金融機構,專業化經營機制基本成型,截至去年末新發放普惠金融貸款3.4萬多億元。會議提出,下一步,力爭到第三季度末小微企業融資成本有較明顯降低。
在吳琦看來,雖然目前大中型商業銀行已普遍設立普惠金融機構,專業化經營機制基本成型,但普惠金融服務仍存在一些問題和挑戰:一是政策性金融、開發性金融和商業性金融協作的多層次、廣覆蓋、差異化的普惠金融服務體系有待建立,在中西部地區、邊遠貧困地區的金融機構和網點較少,金融服務覆蓋面和滲透率偏低,導致融資缺口大;二是符合小微企業、“三農”等發展特征的金融產品體系有待構建,金融服務深度和廣度較低,無法滿足其"短、小、頻、急"的融資需求;三是匹配小微企業、“三農”等融資特點的服務保障體系有待完善,如小微企業信用體系建設,以政府為主導的融資擔保和風險分散機制等,制約了銀行普惠金融業務的商業可持續。因此,監管部門未來可在“三個不低于”和“兩增兩控”的基礎上,出臺推動銀行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績效評價、監管考核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