盯緊“末梢” 嚴查“黑手”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多次開會部署脫貧工作,持續加大扶貧資金投入,中央財政5年投入專項扶貧資金2800多億元。
然而,一邊是黨中央對貧困群眾的深切關懷、對脫貧工作的大力投入,另一邊卻是個別領導干部對扶貧“奶酪”的覬覦,尤其在貧困群眾集中的地區,虛報冒領、貪污挪用、優親厚友等行為時有發生。
2018年1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澤普縣依肯蘇鄉阿拉格爾村村委會主任熱西丁·喀斯木侵占扶貧款物,受到留黨察看一年處分;2018年2月,巴里坤縣大紅柳峽鄉昌家莊子村黨支部書記付霞以他人名義違規享受安居富民房補助資金和扶貧貸款,受到黨內警告處分……
僅2017年一年,新疆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在扶貧領域就查處違紀問題2817件、處理2909人,給予黨紀政紀處分1772人,其中移送司法機關83人。
分析這些案例發現,承擔著扶貧政策與群眾之間的紐帶角色、與群眾直接接觸多的基層干部,占據了違紀人員的多數。如何防止“微權力”跑偏,真正把扶貧資金裝進貧困群眾的口袋,亟須探索有效措施。
近水樓臺先得月——離資金越近越易“招賊”
民生物資他們最后接觸;扶貧資金調配、審批程序把關,他們有決策權。如此先天優勢,讓一些基層干部起了歪心。
虛報冒領、雁過拔毛。有的總想把公權影響力變成“聚寶盆”,將惠民資金視為“香餑餑”,無論多少,一旦經手就要“咬一口”。新疆溫宿縣扶貧辦原主任魏德勝、原專職副主任李運明利用職權,在審批和驗收扶貧項目中大肆收受索要好處費4.2萬元,每一筆項目、每一個承攬項目的人,他們幾乎都要揩一筆油,后兩人分別受到開除黨籍、開除公職處分,涉嫌犯罪問題線索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處理;巴楚縣夏馬勒鄉喀什噶爾買里斯村黨支部書記買買提明·熱合曼連幾只扶貧羊也要“惦記”,他利用職務便利,侵占貧困戶5只扶貧羊,價值4800元,后受到黨內嚴重警告處分。
有的利欲熏心、內外勾結。察布查爾縣畜牧獸醫局原黨組書記、副局長張洪瀛,違規將加尕斯臺鄉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設項目資金152萬元借給其親戚用于開辦張洪瀛入股的合作社,造成122萬元未追回,受到開除黨籍、開除公職處分,涉嫌犯罪問題司法機關正在依法處理。
辦事不公、優親厚友。扶貧資金想怎么花就怎么花,想給誰就給誰。莎車縣阿瓦提鎮墩買里村村委會副主任圖拉丁·圖爾遜竟明目張膽利用職務便利,將自己列為貧困戶,違規享受扶貧項目資金1萬元,后受到黨內嚴重警告處分。烏蘇市巴音溝牧場牧業一隊原黨支部書記海拉提江·朱馬西違規將不符合條件的哈某確定為精準扶貧戶,致使哈某違規享受80平方米扶貧房一套、低保救濟資金2300元,海拉提江·朱馬西受到黨內警告處分。
巧立名目,坐地生財。欺騙群眾、隱瞞實情,讓他們上交各種“罰款”“手續費”。且末縣闊什薩特瑪鄉原黨委書記楊小榮,在無收費依據的情況下,安排鄉干部按每平方米100元標準,違規收取該鄉闊什薩特瑪村7戶農民安居富民房“建房宅基地款”3.49萬元,用于支付該鄉農網改造、維修水渠欠款等費用,受到黨內嚴重警告處分。
渾濁之水必有源——權力集中、監管缺位是主要外因
分析大量案例發現,基層干部在行使扶貧物資發放、資金撥付、項目實施等權力時,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加之基層監督管理缺位,監管手段單一,致使他們心存僥幸,以身試法。具體表現為:
政策、資金公開不力。一些鎮村對扶貧政策、扶貧物資不公開,許多群眾根本不知道自己應該享有什么惠民補貼、補貼多少,遑論監督。
權力集中,缺乏長期有效的監督。如阿圖什市哈拉峻鄉克孜勒陶村原黨支部書記居馬·卡德爾,2012年至2015年違規將未分戶的兒子確定為貧困戶,享受扶貧羊項目;違規為不符合條件的兒子、侄子及親戚獲得4套安居富民房指標。雖然村干部和群眾都知道這些事,但礙于面子和居馬·卡德爾對村里的事情說了算,大家都不說,直到2017年自治區群眾工作督導組走訪時才被發現。
貪腐成本低,村干部有恃無恐。有些村干部既是農民又是“干部”,即使他們被查,只要不違法,最多是丟“官”免職,恢復農民身份,腐敗行為成本低、收益大,使得他們膽大妄為、越貪越烈。
此外,個別鎮、村黨紀黨規教育和法治教育流于形式,一些基層干部不注重理論學習,致使他們黨紀國法意識淡薄,思想出了問題也無法及時發現糾正,錯誤地認為“國家補貼的錢,不占白不占,占了也白占”“只要不裝進自己腰包,怎么用都行”,加之心里不平衡、心存僥幸等錯誤心理作祟,逐漸走上違紀違法的道路。
麥蓋提縣庫爾曼鄉原鄉長熱合曼·提力瓦力地的蛻變過程就是如此。“簽蓋房合同的時候,一個農民到我辦公室來放了1000塊錢,當時我很害怕,因為是第一次碰到這種事。錢在抽屜里放了兩三個月一直不敢花。”熱合曼交待,可后來發現自己很“安全”,慢慢地就突破了防線,變本加厲起來,最終收取禮品價值9萬多元,收受賄賂20多萬元。
謹防“微權力”成脫韁野馬——把權力裝進制度的籠子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紀委監委不遺余力懲治扶貧領域腐敗問題。今年3月,自治區紀委監委下發通知,決定從2018年至2020年用3年時間深入開展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
從去年3月至今,自治區紀委盯住深度貧困縣、深度貧困村集中的南疆地區,抽調1184名紀檢監察干部深入基層一線開展督導檢查,共走訪縣市區209個,走訪群眾14007人,向當地紀檢監察機關反饋問題線索60303件,已辦結58259件。
在治標的同時,積極探索把“微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制度的約束、監督的機制不那么完善,或者即便有制度約束,卻常常被虛置。這樣的話,權力很容易被濫用。要注重標本兼治,關口前移、防范在先,建章立制、堵塞漏洞,謹防‘微權力’成脫韁野馬。”不久前,自治區黨委常委、區紀委書記、區監委主任羅東川提出要求。
源頭治理,他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把權力和資金關進制度的籠子。一方面,加強風險防控,構建“微權力”規范化運行體系,明確規范權力運行流程圖,有效減少權力暗箱操作的空間。另一方面,規范基層財政管理,制定鄉鎮、村級財政資金賬戶管理辦法,嚴格賬戶審批、監控,從源頭上加強鄉鎮、村級財政資金監管。伊犁州出臺《關于伊犁州開展縣鄉財政資金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規范性文件,對撥付到縣鄉、部門的財政資金,積極推廣建立財政資金使用督辦告知制度,嚴格執行財政資金撥付跟蹤反饋制度,全程監管資金支出情況,動態監控每筆資金的支出進度、項目用途等。
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應當深化村務財務公開,健全完善村務財務公開機制,實行“規定+自選”公開模式,以鄉鎮為單位確定公開的基本項目和內容,明確公開方式和時間,接受村民問詢;對不按規定和要求公開的,研究制定必要的核查和懲戒措施,使村務公開成為硬制約而不是軟要求,保證每個項目、每筆資金都“曬”在陽光下。探索電子化公開平臺,所有惠民政策、資金等都及時公開,讓群眾在知情的同時,還可參與監督。(胡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