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警方使用“微警認證”APP,通過聲音進行身份驗證。中新社記者 陳驥旻 攝
注冊易注銷難網絡賬號遇“永生”尷尬
相信不少人忽視了自己正在受到這樣的“綁架”——社交媒體、購物網站、手機客戶端等網絡賬戶中,只有寥寥幾家可以提供注銷服務,其它網絡賬號均遭遇“永生”的尷尬。
在互聯網服務品類繁多的今天,依然存在著對消費者個人信息權益侵害的現象。其中之一,就是用戶只有“注冊”的權利而無“注銷”權。這種行為給個人信息留下了安全隱患。
賬號難注銷
網友周翔在帖子里講述了自己因無法注銷郵箱賬號而經歷的一段小故事。周翔在一家門戶網站上注冊了兩個關聯的賬號,其中一個賬號并不常用。但奇怪的是,這個賬號多次給另一個賬號發送異常登錄提醒。周翔這才發現,那個賬號有可能已經被盜了。
為了保護自己的權益,周翔決定在門戶網站注銷這個賬號,但網站客服告訴他“賬號是不能注銷的”,并建議他通過更改密碼來提升賬號的安全系數。然而,這個辦法并未奏效。幾天后,賬號再次被盜。于是周翔決定修改郵箱的手機綁定,不過當初注冊時的手機號已經不用了,也就收不到短信驗證碼了,轉由人工申訴的話需要先為賬號充值……最后,周翔放棄注銷賬號了。他在帖子最后寫道:“世界這么大,我的這個賬號去大開眼界了,還會時不常地給我報個‘平安’——它又在哪里異常登錄了。”
一些人的遭遇并沒有比周翔好多少。很多社交賬號都不大能輕易注銷,而其上發布的信息或多或少牽扯隱私。關閉某一賬號時,自行清空相關信息費時費力;若直接棄之不用,一旦賬號被盜,尷尬的就是自己和圈子里的熟人。
平臺有“貓膩”
有網友提出疑問:“網絡賬戶可注銷”是一種剛需,為何大多數網站依然存在賬號注銷難的問題?
對此,一些平臺方回復:如果放開注銷渠道,黑客比較容易鉆空子,可能會假冒賬號主人的身份注銷賬號,增加用戶的安全風險。
但真實情況是這樣嗎?
在不少媒體的報道中,有一些不愿署名的業內人士道出了網站運營的“潛規則”。網絡平臺需要找資本對企業進行投資。其中,用戶儲備是否巨大,是資方關注的重要指標。換言之,投資方依靠用戶注冊數量來判斷平臺發展前景,以及決定是否投資。
可見,“注冊容易注銷難”的現象,從平臺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觀察非常好理解——有了注冊用戶,就有了引入資本的“敲門磚”。其中的“貓膩”不言而喻。
但這種行為早已傷害了用戶的利益。今年中發布的《用戶信息保護政策透明度報告》披露:在參與測評的1000家網站與客戶端中,竟然沒有一個能達到隱私政策透明度“高”的標準。也就是說,當用戶在注冊賬號時草草點下的“同意”服務協議按鍵背后,注銷難就是其中常見的一項“不平等條約”。
注銷有依據
安全、可靠、可選擇,這些是評價一個健康的網絡平臺優劣的基本要素。“互聯網應用只提供注冊但是不能注銷,不公平也不合法。”中國互聯網協會信用評價中心法律顧問趙占領律師認為,互聯網平臺只提供注冊而不提供注銷,已經侵害了用戶的合法權益。
公民個人信息包括基本信息、設備信息、賬戶信息等多項內容,通過立法的形式,對這些信息實時保護,是對公民基本權益的尊重。
《電信與互聯網用戶個人信息保護規定》第九條也明確規定:電信業務經營者、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在用戶終止使用電信服務或者互聯網信息服務后,應當停止對用戶個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并為用戶提供注銷號碼或者賬號的服務。這樣就要求互聯網平臺在提供注冊服務的同時,應該提供注銷功能,同時用戶也有權要求互聯網平臺注銷個人賬戶信息。
對此,法律界人士普遍認為,用戶和服務商之間以開戶為起點構成契約,從合同法角度提供開戶服務而不提供銷戶服務是對用戶基本選擇權的剝奪。尤其在用戶有基于隱私保護等合理理由情況下,要求網絡服務商提供銷戶服務應當得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與合同法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