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記者 王甲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莆田,是木雕、莆仙戲、仙作和錯金銀等諸多傳統技藝,但也更是被市民圍得水泄不通的一場演出,帶動10萬人就業和近60億元年產值的一門手藝,以及一個不忘初心的六代傳承。
具體而言,莆田擁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項目1個,國家級項目10個,省級項目43個;9名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55名省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國家級非遺生產遺產行保護研究基地2個,并設立了福建省唯一一個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這座被譽為“海濱鄒魯”、“文獻名邦”的城市,究竟有著怎樣的非遺傳承密碼?
鄭春暉創作的木雕作品《清明上河圖》
密碼一:接續傳統
在莆田,諸多非遺項目均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
以最為著名的莆田木雕為例,其發端為寺廟古建雕飾和佛教、媽祖造像,早在北宋時期就開始盛行,現存于莆田市博物館的兩尊宋代媽祖神像就出于仙游藝人之手,雕刻手法洗練,風格古樸。千年以來,莆田木雕工藝自成流派,其“修光”技藝堪稱一絕:修面栩栩如生,磨光亦可鑒人。
莆仙戲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它同樣起源于唐宋年間,并大盛于明清,是現存的中國最古老而又獨特的地方劇種之一,素有“宋元南戲活化石”“南戲遺響”之美譽。老舍先生曾以“可愛莆仙戲,風流世代傳。弦歌八百曲,珠玉五千篇”的詩句盛贊莆仙戲。
而錯金銀工藝的歷史則更有悠久,早在商周時代的青銅器上就出現了這一技藝的裝飾圖案,并在春秋中晚期開始興盛起來。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隨著清末社會動蕩,錯金銀工藝從皇宮流出,一度消聲匿跡,失傳了近半個世紀。如今錯金銀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張國王的先祖張阿罕在香港有幸傳此技藝,并使這個在清道光之后就極為罕見、幾近絕跡的錯金銀工藝得以保留及傳承。
莆田仙游古典家具制作技藝也早在唐宋時期就已相當發達,到了明代,“仙作”古典工藝家具已經具備了造型簡潔、明快清新的整體藝術風格。到了清代則進入結構考究、裝飾華美、繁復厚重的輝煌時期。
密碼二:承載精神
林建軍向記者展示自己的微雕作品
鄭春輝是中國木雕藝術大師,2013年,他所創作的世界上最長的木雕作品《清明上河圖》驚艷亮相,并被收入吉尼斯世界記錄。這件作品里蘊含著鄭春暉作為一個藝術大師的一個創作心愿。
作品正面雕刻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全圖,背面則雕刻著乾隆年間清宮畫院版的《清明上河圖》,這兩件作品分別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將二者合并雕刻在同一塊千年樟木上,鄭春暉希望借這個作品寄意中華傳統文化和精神價值在兩岸間永續傳承,也希望兩岸能夠早日統一。
莆田木雕代表性傳承人林建軍說,莆田木雕承載著莆仙大地民間藝人智慧的結晶,見證著莆仙文化的歷史變遷。它是莆田人生活中發生、并為現實生活服務的文化變現形式,體現著勞動人民的愿望、心理、信仰和生活理念。
而莆仙戲在音樂上更是保留了大量早期南戲音樂的原始形態,是唐大曲、唐宋詞曲、里巷歌謠等各種音樂融合演變而成。因此,其承載的不僅僅是一種戲曲形式,更承載著多種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黃福華,中國木雕藝術大師、非物質文化遺產“仙作”技藝國家級傳承人。他和自己的兩位弟弟共同創建了自己的品牌,黃氏三兄弟是黃氏木雕技藝的第五代傳承人,如今第六代傳人也已開始創作自己的作品。百年世家,六代傳承,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黃福華說,做古典家具,就是做藝術品,做文化品,上千年的傳統文化,上千年的傳統技藝,是最寶貴的財富。
密碼三:創新融入
9月22日晚,觀看莆仙戲演出的莆田市民。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不僅需要其接續民族傳統,承載精神層面的內容,而且需要在融入當代生活、融入社會發展上進行創新。而這一點,在上述非遺項目的保護和傳承中都體現的淋漓盡致。
莆仙戲的創新和對當下的融入表現最為直觀。9月22日晚,在莆田市區的一處戲園里,觀看莆仙戲的群眾將戲臺圍得水泄不通。
莆田市文廣新局的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幾年,地方政府從莆仙戲搶救保護和理論研究、優秀作品創作生產、院團發展、人才培養等7個方面,提升莆仙戲傳承保護和發展水平。目前莆田全市共有120多個莆仙戲民營劇團,演職人員3500多人,年演出量在鄉村巡演6萬多場次,吸引觀眾3000多萬人次,年產值超3億元。近幾年,優秀劇目還多次出訪海外,所到之處無不大受歡迎。
“莆田工”工藝自成一格,以精到的“斧頭功”打坯、定型,工具與刀法相輔相成,堪稱一絕。目前,莆田木雕從業人員超過10萬人,年創產值近60億元,產品遠銷東南亞、歐美各國臺港澳地區及國內各地,現有3萬多名雕刻藝人。
林建軍同樣意識到木雕工藝創新的重要性。在致力于精微木雕的同時,他在作品內容方面還積極嘗試文房雅器、掛飾、把玩件、等多種體裁,試圖為藝術愛好者提供更全面的選擇。他自己的工作室甚至采用O2O經營模式,還利用最新的VR技術把產品搬上屏幕。據介紹,目前,莆田木雕從業人員超過10萬人,年創產值近60億元,擁有3萬多名雕刻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