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国产,国内精品亚洲,青青青草国产费观看,真实国产乱子伦视频对白

央廣網

【探秘海上絲綢之路】廣州港,從歷史走向未來

2017-05-12 14:36:00來源:央廣網
 
  

    2006年7月18日,瑞典仿古商船“哥德堡號”在航行9個多月后,順利停靠在廣州南沙港,續寫了260多年前由商貿往來開始的中瑞友誼。在廣州博物館,我們見到了這艘“哥德堡號”的船模。“這艘船模型是2006年,當時‘哥德堡號’的仿古商船就來到了廣州,當時瑞典國王就把這艘船的模型贈送給我們廣州博物館”,博物館副館長羅興連介紹說,“‘哥德堡號’是非常有名的一艘外國船只,它三次來往于中國和瑞典之間進行貿易。1745年,它在廣州裝滿了貨物,回程的途中,在距離它的故鄉哥德堡市只有900米海域的地方就觸礁沉沒了。”

   

資料圖:瑞典仿古船“哥德堡號”復航廣州

  黃埔港是廣州的一個古港口,雖然在宋代就是外來船舶的停泊地,但是直到明清時期,它才發展成為廣州對外貿易的專用外貿港。

  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副會長李慶新介紹說:“這一片水面都是古代的港區,黃埔老港,面對珠江口,明清時期船在這里停泊。《粵海關志》有記載,最多的年份有180多艘西洋的大船,參天的桅桿,差不多兩百艘船擺在這里,很壯觀的,哥德堡號、美國皇后號,美國的、歐洲的船都停在這里,見證了明清時期中國和西洋海外貿易的盛況的一個地方,特別是一口通商時期,幾乎中國對西方的貿易全部集中在這里。”

  “洋船爭出是官商,十字門開向二洋。五絲八絲廣緞好,銀錢堆滿十三行。”這是清初詩人屈大均《廣州竹枝詞》里描繪當年廣州十三行興隆景象的著名詩句。康熙五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720年,廣州公行眾商盟誓,并訂下行規十三條。這些行商依靠政府給予的特權,壟斷了廣州整個對外貿易。后來“成行成市”的行商比較著名的有十三家,而懂外語的同文行的潘振承則是他們的首領。   

  在廣州十三行博物館,我們見到了潘振承的第八代后人潘剛兒。

  潘剛兒:“這是我的祖先潘振承,他在康熙的時代出生的,后來經營一個商行。潘家經歷了一百多年的貿易史。這里有一張他的相片,是在瑞典哥德堡號里邊保存著的。”

  記  者:“就是這一張吧?”

  潘剛兒:“是,就是這個。哥德堡號來的時候,他是唯一一個有照片的中國人,因為他給瑞典的茶葉商很大的幫助,給他開展在中國做生意是很好的。”

  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乾隆頒布諭旨,除粵海關外,撤銷其他海關,廣州成為“一口通商”之地。此時,粵海關名義上專管對外貿易征收關稅,實際上稅收營生都是由十三行出面主持,十三行由此成為大清海上貿易的焦點,各國駐華商行皆依十三行而立。

  《十三行故事》一書的作者范小靜介紹說:“那個時候十三行的商人我們簡稱叫‘行商’,行商主要是兩大業務,一個是跟外國人做生意,所謂做生意,就是把外國人從全世界弄來的商品要集中在十三行的手里,其他的商人是不能夠染指的,由十三行商人再賣到中國各地去,因為各地的商人是不能直接跟外商做生意的,這是政府規定是壟斷的。另外一個,中國的出口商品,主要是指壟斷的商品,特別是茶葉,中國的商人一定要交給十三行商人,由十三行商人去賣給外商,所以進出口都要在十三行手里過的。”

  1842年《南京條約》簽訂,大清不僅要開放廣州、廈門、上海、寧波、福州五處為通商口岸,還取消了十三行專營對外貿易的特權,十三行的公行生意由此畫上了句號。但十三行的外國商館還在,并且轉而成為西方列強在中國的橋頭堡。1856年12月14日深夜,廣州民眾點燃被英軍拆毀的鋪屋,紅紅火火的廣州十三行在大火中落幕。

  在一陣鐘聲中,記者來到了廣州粵海關大鐘樓。廣州粵海關大鐘樓的鐘聲就這樣敲了100年。李劍是大鐘樓的護鐘人,每周都要來查看這些儀器設備。

  

    李劍說:“我們老廣州真的是聽著這個鐘聲長大的,是很有感情的。當時他們進出口的時候船要交稅,交稅以聽這個鐘聲為天數的,晚上十二點了,它就算一天了。”

  這口大鐘既是現在時刻的播報,也是百年歷史的回響。

  1859年,英國駐上海領事館李泰國出任大清海關總長,大清就這樣將“國門鑰匙”交到了外國人手里。洋人把持海關行政權、關稅自主權、關稅收支權……海關成了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工具和跳板。

  洋人管理大清海關的歷史,持續了近百年,由美國人設計的粵海關大鐘樓正是這段歷史的見證。一直到新中國建立,中國海關才最終交到了中國人手里。今天,廣州口岸的海關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廣州海關監管通關處副處長丘亮介紹說:“去年,廣州關一共監管進出口貨物量去到了七千七百萬多噸,監管的進出境人員達到了兩千多萬人次。另外跨境電商方面,廣州為了促進電子商務的發展,我們去年電商整體的業務進出口貿易達到了146.8億人民幣,跟前年比增長了1.2倍,這塊業務全國第一,占全國的比例去到了30%。”

  廣州港歷史上都是內河港,國際的集裝箱船、游輪等船只都進不了港,只能先在珠江航道上不斷減載。廣州要建成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樞紐,還需要建一個吃水比較深的遠洋港。

  丘亮說:“當時,廣州市政府看中南沙這個地方,因為它離伶仃洋,離海洋很近,吃水條件比較好,而且在南沙這個地方投入巨資建立了大港口,它的定位就是要打造國內一流的集裝箱樞紐碼頭。”

  南沙海關保稅港區審單科科長庾勇輝帶領我們走進南沙港區,他告訴我們,南沙港區建于2002年,現在整個南沙碼頭已經建成共有10個10萬噸級的深水集裝箱泊位,岸線長3500米。目前可以滿足10萬噸級以上船舶全天候靠港的條件。

  

    庾勇輝說:“我們可以說南沙這個地方是廣州的未來,我們海關也是,南沙這個地方也是我們海關發展最最重要的一個地方。在我們的南沙還有白云機場這兩塊地方可以說業務量是迅猛發展,每年它的增長量都是百分之二三十以上的,這個增長量是非常厲害的。”

  丘亮強調說:“我們現在南沙港跟海上絲綢之路的大部分國家都建立了合作,有航線,定期的班輪,業務也在不斷壯大。”

  眼前,一輛輛集裝箱貨車競相駛人南沙海港集裝箱碼頭,讓人不禁聯想到過去那個時代黃埔古港千舸競發、云帆蔽日的壯闊景象,仿佛聽到了解纜起航、驚濤拍舟的歷史回聲。

  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副會長李慶新說:“古代的經濟交往、物資交流都是通過海上,或者陸上的通道獲得的,世界各國也是從對外交往、對外交通里邊互通最好的文明成果,真的是獲得了共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推動絲綢之路的調研,他們提出的就是絲綢之路是對話之路,友誼、交往、發展,其實都是它應有之意。所以,今天講“一帶一路”,其實也是在歷史的傳承下的延續,但是賦予了一些新的使命與訴求。”

  古老的海上絲綢之路綿延兩千年,跨越亞非歐,曾經創造了無數財富。今天,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新起錨,新的故事已拉開帷幕,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了。

編輯: 申明寬
關鍵詞: 廣州港;海上絲綢之路;黃埔港;南沙港;電子商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