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央視新聞
據環保部今天通報,5月8日,環保部空氣質量強化督查組共督查301家企業(單位),發現236家企業存在環境問題,約占檢查總數的78.4%。截至5月8日,環保部組織開展的為期一年的大氣質量強化督查,已經進行了整整一個月。據環保部披露,一個月來,28個督查組共督查8447家企業(單位),發現5594家企業存在環境問題,約占檢查總數的66.2%。
事實上,從去年冬季開始,在京津冀區域特別是“2+26”通道城市,圍繞大氣污染防治,由環保部組織的督查基本沒斷。但是,從此次大氣質量強化督查一個月的情況看,環境問題企業卻似乎像地里生長的韭菜,割了一茬又長出一茬,而且,所發現的環境問題企業的比例也始終處于高位。
究其原因,基層參與督查的執法人員告訴《法制日報》記者,其中既有督查手段更專業、督查更細的原因,也有企業環境主體責任不落實,基層政府全面監管不到位的問題。
據環保部介紹,截至目前,對于大氣環境質量強化督查發現的問題,環保部共督辦了1391個突出環境問題。對于一些惡意違法問題,地方還動用了司法手段。
每天發現環境問題未低于六成
始于4月8日的空氣質量強化督查,主要在京津冀區域的“2+26”城市展開,而這“2+26”城市也就是京津冀大氣污染的傳輸通道城市。從督查開始的第一天起,環保部每天通報督查的情況。
據環保部通報,5月7日,23個督查組(因中央環保督察正在山西和天津進行督察,因此28個督查組改為23個。)共督查279家企業(單位),發現188家企業存在環境問題,約占檢查總數的67.4%;5月6日,23個督查組共督查302家企業(單位),發現199家企業存在環境問題,約占檢查總數的66%;5月5日,23個督查組共檢查244家企業(單位),發現165家企業存在環境問題,約占檢查總數的67%。
不僅是這幾天,翻閱環保部公開的每一天的督查信息,大氣質量強化督查啟動的一個月以來,28個督查組發現的環境問題企業(單位)占檢查總數始終未低于百分之六十。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督查進行了一個月,但是,發現的環境問題企業(單位)一直沒有減少。
“散亂污”企業所占問題比重高
在此次大氣質量強化督查啟動時,環保部就曾表示,此次督查不僅調集了全國5600名執法人員,而且,督查時間長達一年,堪稱史上最長。對于此次督查的內容,環保部明確表示,“散亂污”企業排查、取締是一個重點。
而從28個督查組每一天的督查情況看,“散亂污”企業所占比重確實不小。據介紹,大氣質量強化督查開展一個月來,發現存在環境問題的企業共有5594家,其中,“散亂污”問題企業有1930個,約占問題企業(單位)總數的34%。此外,還有超標排放的,未安裝污染治理設施的,治污設施不正常運行,涉嫌在線監測弄虛作假的,存在VOCs治理問題的等等。但是,在各類環境問題中,“散亂污”問題企業所占比重最大。
根據環保部部署,今年“2+26”城市要取締“散亂污”企業,因此,此次空氣質量強化督查,28個督查組將督查的重點之一放在了“散亂污”企業的取締和整治上。
環保部督辦1391個環境問題
“各督查組每天將督查發現的環境問題上報環保部,同時抄送所在城市人民政府。”環保部說,對督查中發現的突出環境問題,環保部印發督辦通知,責成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東、河南6省、市環保廳(局)對督辦問題進行整改。
據介紹,到目前,環保部共向6省、市環保廳(局)印發了三批督辦通知,其中,環保部督辦的第一批環境問題99個,第二批554個,第三批738個。環保部說,通過巡查發現,各地對環保部督辦的問題已嚴格按時限落實整改。
“第一批督辦的問題已完成整改55個,完成率約89%。”環保部透露,對一些惡意嚴重違法問題,地方運用了司法手段。“淄博市公安局淄川區分局對山東省淄博市綠能環保能源有限公司涉嫌在線監測系統弄虛作假的犯罪嫌疑人依法刑事拘留。”此外,據環保部介紹,北京市海淀區環境保護局查封雙清電器設備有限公司酸洗磷化、噴漆噴塑工段生產設施。河北省滄州市滄縣政府依法取締拆除恒興農業專業合作社違法排污鍋爐。河南省開封市蘭考縣固陽鎮政府查封長旺食品有限公司生產設施,縣環保局將該企業廢水直排案件移交公安部門作進一步處理。
環保部稱,截至5月2日,第二批督辦的554個環境問題,已拆除取締的115個,責令停產106個,完成率為86.7%。第二批督辦的299個其他突出環境問題中,已經責令停產107個,立案處罰68家,拆除取締16家,有146個已整改完成,完成率為48.8%,其余問題正在整改之中。
環保政策多執行得不夠好
從去年冬天開始,在京津冀區域,空氣重污染時,環保部啟動應急預案執行情況督查;2月15日到3月15日,環保部又在此區域開展了為期一個月的空氣質量專項督查;清明節期間進行了一周的空氣重污染應急預案執行情況督查;4月8日開始為期一年的空氣質量強化督查展開。
盡管督查頻率如此之高,密度如此之大,但是,最近一個月的督查所發現的存在環境問題的企業(單位)數量一直沒有減少,且比例一直都在六成以上。
“為什么,環境問題企業(單位)像割韭菜一樣,割完一茬又長出一茬?”對其中原因,參與督查的執法人員分析說,“這次督查是依據熱點網格進行督查,更精準。”這位督查人員透露,此次督查非常細致,他們甚至會到變電所去查企業用電清單等。
還有一個原因是,以往的督查主要是查大企業,每天查的數量少,這次查小“散亂污”企業比較多,甚至包括一些小作坊。這位執法人員表示,這也是為什么此次督查環境問題企業比例高的一個原因。
此外,這位執法人員認為,此次督查人員都是基層執法監察人員,在查違法上,他們更專業。“環保政策太多,都執行得不夠好,企業主體責任不落實,基層政府全面監管不到位,對小企業、小作坊的污染重視不夠,特別是鄉鎮的小企業群。”這位執法人員告訴《法制日報》記者,這些小企業、小作坊“只作為發家致富的工具,沒有考慮對環境的危害。”這位執法人員認為,這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本報北京5月9日訊 □ 本報記者 郄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