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創新驅動先導城市
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
關鍵詞
戰略性新興產業
力爭到“十三五”末,建成一批特色鮮明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園區(基地),形成一批優勢產業集群和特色產業鏈條,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將成都初步建設成為中國西部戰略性新興產業策源地和全國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制造中心、科技創新中心。
到2020年,力爭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全口徑總產值突破10000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18%以上……
日前出臺的《成都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2016-2020)》提出,力爭到“十三五”末,建成一批特色鮮明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園區(基地),形成一批優勢產業集群和特色產業鏈條,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將成都初步建設成為中國西部戰略性新興產業策源地和全國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制造中心、科技創新中心。
新興支柱產業產值達4000億
市發改委介紹,規劃就產業規模、企業實力、創新能力和政策體系等方面均提出了具體的發展目標。
在產業規模方面,規劃提出,到2020年,力爭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全口徑總產值突破10000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18%以上,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規上工業總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提升到40%以上。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領域形成產業鏈完整、擁有核心關鍵技術、產業集聚度高、骨干企業突出、總產值超過5000億元的產業集群,初步將高端裝備、節能環保和生物產業發展成為新興支柱產業,產值規模達到4000億元左右,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產業加快發展,產值規模達到1000億元以上。
在企業實力方面,規劃提出,成都將培育引進相結合,加快建設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有品牌、核心競爭力強、主業突出、效益良好、實力雄厚的大企業或企業集團,“爭取在‘十三五’期間,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主要領域新增產值超100億元企業3~5家、超50億元企業8~10家、超10億元企業50家以上”,骨干企業的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自主品牌產品在國內外市場占據重要份額。
創新能力要顯著增強,規劃提出,到2020年,成都力爭在承接國家實驗室、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實現重大突破,新建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重點)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及產業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等國家級創新平臺10個以上,企業主體,產學研協同構建一批新型產業技術研發實體(機構),企業研發投入和產業創新能力大幅提升。
規劃還提出,4年內,成都的政策體系要更加完善,要基本形成有利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規劃政策體系、市場管理體系、技術創新體系、支撐服務體系等。建立起對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研發、新技術新產品產業化、市場拓展等關鍵環節財政投入穩步增長機制。同時,財政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風險投資、創業投資、上市融資等多渠道、多元化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投融資體系要加快發展。
高端裝備制造“3+X”布局
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規劃繪就的是成都戰略性新興產業“十三五”期間的發展宏偉目標。立足于構建具有成都特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體系,依據成都現實基礎和優勢,力圖引導形成錯位發展、相互支撐的空間布局,形成分層推進、梯次發展的產業發展局面,不斷培育和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成都經濟社會實現創新驅動、內生增長、持續發展,提升成都城市競爭力。
規劃依據成都戰略性新興產業不同行業發展重點,結合各區(市)縣資源稟賦、區位條件、產業基礎以及相關規劃,戰略性新興產業各領域將形成各具特色、錯位發展、相互支撐的空間布局。
比如,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將按“一核主導、多地協作”原則引導布局,“一核”即成都高新區,是成都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的主體載體,成都高新區(南區)重點發展以設計研發為主的企業總部,主要涉及軟件產品研發設計和運營、IC設計與測試、云服務、物聯網研發及運營、移動互聯網應用開發與服務運營等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高端業態。成都高新區(西區)則重點發展集成電路、光電顯示設備及器件、網絡與通信設備、航空電子設備、高端計算機、信息安全等電子信息產品制造。“多地”包括成都天府新區直管區、雙流區、溫江區、崇州市、郫都區、金牛區等電子信息產業輻射區(市)縣。
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布局方面,將以青羊區、新都區、簡陽市為整機研制主基地,以成都高新區、成都經開區、雙流區、彭州市和金堂縣為輻射區,重點發展航空裝備,形成“3+X”的布局。以成都高新區為核心發展區,以天府新區、成都經開區為輻射帶,重點發展衛星及應用。
規劃還提出了創新引領發展工程、重大項目推進工程、產業強鏈補鏈工程、載體能力提升工程和環境優化建設工程等方面的重大工程。其中在營造寬松的人才環境方面,成都提出將在企業的高技術人才、科研機構編制人才等的人事管理制度、工資標準、科研與生活條件保障等方面,制定和實行特殊的優惠政策,最大限度地發揮科技人才潛力。鼓勵本地企業探索對人才的股份激勵機制,推動人才資源資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