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飛燕:關注留守兒童的“鐵姐”柔情
記者 楊杰
以前在學校,同學們都叫鐵飛燕“鐵哥”,現在公司里40多歲的阿姨都叫她“鐵姐”。
1992年出生的鐵飛燕,在見義勇為后被稱為“最美90后女孩”。她結婚、生子,變化挺大。“鐵哥”夠猛,留著“刺頭”,20歲時跳下十幾米高的大橋救出落水者;“鐵姐”穿著高跟鞋和裙子,妝容精致,在北京參加全國兩會時也堅持每天跟孩子視頻聊天。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她這5年關注的議題一直沒變——關心留守兒童。
“大家印象中留守兒童是不是特別貧困?沒有漂亮書包、沒有好的衣服、沒有明亮的教室。但這不是留守兒童的主要問題,他們大部分不缺物質,最缺的是爸爸媽媽的陪伴和關愛。”鐵飛燕用溫柔的聲音告訴身邊的小學生,“建議大家給他們寫信交流,這比送漂亮書包和文具盒更好。”
她身邊的學生來自北京芳草地小學,他們戴著紅領巾,穿著芭蕾舞鞋,脖頸挺得筆直,臉上有種經過訓練的禮貌和距離感。“一看就跟農村的孩子不一樣。”鐵飛燕說。
鐵飛燕說,留守兒童的眼神總是有種淡淡的憂傷。她帶著自己的孩子去看望留守兒童時,孩子跟她撒嬌,留守兒童站在一旁,羨慕的眼神讓人心酸。“你跟他玩幾分鐘,他就把你當成特別親的人,拉著你的手不愿松開。”
鐵飛燕是云南省公路開發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昆明東管理處小喜村收費站副站長。她說自己一直是“漢子型”的人。鐵飛燕說自己算半個留守兒童,她出生在農村,父親在她上三年級的時候外出打工,每半年才能見兩次。父親一走,精神支柱就倒了。“所以我的性格比較男性化,讓自己變得強大。”
鐵飛燕成為全國人大代表的第一年,就提了關注留守兒童的建議。“通過一個偶然的事,改變了我的命運,我也想去改變別人的命運。”當時,她希望給留守兒童的父母爭取探親假。后來發現這個建議不現實。因為節假日的工資是平時的3倍,薪水的誘惑力更高,很多父母會為了多賺錢而放棄探親假。
第二年,她發現身邊的朋友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大多停留在物質層面,很少給他們心理上的關愛。她在走訪中注意到,留守兒童的父母每個月給他們的生活費有四五百元,而隔代的監護人對孩子們比較溺愛,導致孩子任性、自私、不會感恩。沒有正確的價值引導,讓留守兒童走向另一個極端。
“如果有父母在,就算沒得吃,也過得快樂;沒父母在,孤獨無助,有種被世界拋棄的感覺。”鐵飛燕覺得,對于孩子來說,父母是童年時的全世界,被父母拋棄,就像被整個世界拋棄。
她身邊有許多長大了的“留守兒童”,他們身上有些共性,要么特別內向,要么特別外向。內向是因為自卑心強,不敢說話;外向是想拼命吸引別人的眼光,得到重視。
單純的捐物已經無法給留守兒童喜悅感。今年,鐵飛燕建議,要給留守兒童建立成長檔案,記錄留守兒童的家庭狀況、父母在外務工情況、監護人、學校成績、學習態度、個人表現,讓關注留守兒童的組織一目了然,精準幫扶,缺物的捐物,缺陪伴的給陪伴。
越來越有“女人味”的鐵飛燕說,她深入了解留守兒童的動力沒有減退,“對今年的建議比較有信心,希望能被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