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3月,北京十余所高校學生眾籌200萬元開辦餐廳“后會友期”,一時間成為新聞事件,然而還不到一年,“后會友期”位于六道口的店面已關門,另籌集200多萬元的另一家店也沒開起來,股東們質疑項目負責人財務造假,目前警方已介入調查。
去年3月,學院路上的“高校圈”被一件事“刷屏”,那就是由北京十余所高校的若干同學共同發起,“眾籌”200萬元巨資開設的餐廳“后會友期”。高校大學生少則幾千、多則上萬,轉身成為股東。
然而不到一年時間,“后會友期”被曝關門。據股東之一的小段介紹,他為項目投了一萬元,周圍的朋友、同學加一塊也投了幾十萬元。餐廳第一家店位于六道口,去年3月開業。根據協議,到去年11月份,在滿足條件的情況下,股東可合理退出。小段向后會友期負責人提出退股,但卻遭到推諉。
就在今年2月初,小段的朋友到后會友期餐廳吃飯時,發現餐廳已經關門,而且早就交給了第三方運營。此時股東們才知道,餐廳已虧損上百萬元。小段稱,實際上,第二家餐廳魏公村店也已經眾籌了200多萬元,但第二家店也沒開成,錢也去向不明。
小段及數十位股東要求負責人公開財務報表,一致認為短短幾個月,餐廳不至于這樣虧損,之前半年還是有盈利的,去年9月份每個股東還發了300塊錢的分紅。然而負責人仍舊推諉,不給明確答復。
懷疑項目負責人財務造假,幾十名股東一同到海淀區東升派出所報案。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目前海淀警方正在對該案進行進一步調查。
昨日,北青報記者聯系到項目的負責、發起人之一小潘。小潘表示,現在餐廳確實已經關門,第一家店虧損,第二家店可能被挪用了資金。小潘說,在眾籌期間,第三方就已進入,負責項目的運營,現在也是懷疑第三方公司挪用了資金。但是否挪用資金也只是猜測,還要等警方的調查結果。
學生們少則幾千、多則幾萬的眾籌,總計籌集200多萬元,涉及的學生數量眾多。大學生創業、眾籌該如何防范風險?就這一問題,北青報記者咨詢了北京盈科律師事務所律師康凱。康律師認為,眾籌是當前金融環境下一種新型的融資方式,從開放的角度講拓寬了融資渠道,但風險也極大。眾籌更多的是陌生人之間的眾籌,股東之間沒有基本的了解,也缺乏基本的信任,如不符合條件,發起人、組織者涉嫌非法集資,因為嚴格來說,個人是禁止集資的,集資是有嚴格條件的,唯有取得金融許可,符合監管部門的條件才可以集資。
而如果出現財務造假,那就可能涉嫌詐騙。很有可能發起人打著眾籌的旗號做項目,但實際上已經將錢轉移走了。
康律師認為,警方應介入查賬,如有財務造假,涉及詐騙應以刑事手段來處理。對于大學生來說,眾籌風險極大,應謹慎,基于信任、了解再進行投資、創業。
文/本報記者 匡小穎 楊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