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消息(施建華)入春以來,彝鄉甘洛縣的鄉鎮村落、田間地頭早已是一派繁忙的春耕景象,隨處可見農民運肥、耕地、學技術、備農資的忙碌身影,在這火熱的春耕生產中,一樁樁新鮮事讓今年甘洛的農業生產洋溢著濃濃的現代氣息。
圖為甘洛縣海棠鎮地膜玉米套種馬鈴薯一角
“科技備耕”成時尚
甘洛縣坪壩鄉窯廠村蔬菜種植大戶阿木子哈像往常一樣打開電腦,認真瀏覽反季節蔬菜的種植信息。他告訴記者,“靠傳統的方式種菜已經賺不了錢了,現在得問科技要效益!”
現如今的甘洛農村,像阿木子哈一樣運用科學技術種田種菜的農民越來越多。他們通過網絡學習知識、依靠書籍掌握技術、憑借培訓增長本領,掀起了學科技、用科技、促春耕的熱潮。覆蓋全縣的227個農家書屋里,農民看得懂、用得上的農業技術、法律法規等方面的書籍因有盡有,成為農民春耕備耕的“加油站”。各類農業信息資源通過廣播電視、互聯網和手機進村入戶,農民通過手機咨詢專家、了解市場,及時解決農業生產技術難題。同時,積極推進網絡覆蓋工程,為農民網上備耕、交流信息提供便捷的網絡支持,引導農民走上一條科技種田、網絡備耕的致富新路子。
圖為甘洛縣兩河鄉秀水村蔬菜基地里,菜農們正在管理蔬菜。
“合作互助”歡樂多
“去年孩子外出打工了,家里勞動力少,在我們互助組其他人的幫助下,育了3畝多核桃苗,長勢不錯,今年早早地就來給其他人幫忙了。”在石海鄉古文村的核桃育苗地里,正在勞作的村民莫洛克布滿懷感激地向記者介紹他家的生產情況。
古文村第一書記余君告訴記者,“我們在村委會的牽頭下成立了育苗互助組,大家按照時間要求和任務分工,互相幫助、輪流干活,既不誤農時,又能增加村民間的交流,增進感情。”
嘗到“互助”甜頭的甘洛農民,現已將這種模式運用到春耕生產的方方面面,農民們自由組合、取長補短,有力出力,有錢墊資,有技傳技,調劑使用農機具,有效解決了部分群眾勞動力單薄、耕種生產困難等實際難題,保證了全縣春耕生產順利進行。“勞力互助型、技術互助型、農機具互助型、資金互助型”等各具特色的春耕生產互助組活躍在田間地頭,成為春耕生產中一抹亮麗的風景。
“老把式”趕起“科技潮”
今年60多歲的楊世清是甘洛縣海棠鎮東門村種田的“老把式”了,這幾天他到鎮上的農資店已經跑了三趟,就為了核實確認下土豆的配方肥料貨到齊了沒有。
“原來是‘糞大水勤,種地不用問人’,現在‘照方抓藥,地里缺啥補啥’,又降成本又增產量,種地越來越省力省心了。別看我們種田種了一輩子,有些經驗還真的不科學。”老楊笑著說。
從沿續多年老品種不換的種植習慣,到迎合市場開發田間新品種;從簡單的靠天吃飯能收多少是多少,到打出增產增收科技“組合拳”,甘洛農村的種田“老把式”們的增產故事,一個比一個精彩。
楊世清說,以前種田施肥全憑經驗,錢花了不少,糧食卻始終不增產,自從用了配方肥和地膜栽培技術,光景大不一樣。去年他家種的4畝玉米,獲得了大豐收,全村數他家產量高。
望著自家地里長勢良好的蔬菜,老楊感慨道:“不相信科學是不行的,要是還用自己的老方法干,絕對沒現在長的好。”
楊世清常說:莊稼一枝花,科技當大家。從測土配方、到病蟲害的綜合防治再到農機的應用,每一個環節都貼上了科技的標簽,老楊在致富的道路上跑出漂亮的“加速度”。
“農業專家”義診忙
在田壩鎮現代農業園區,一場生動實用的農業培訓正在進行,縣農牧局的農業專家深入淺出、圖文并茂地講解著蔬菜種植和春季小麥管護的知識,現場100多名群眾聽著入了迷。
春耕生產伊始,甘洛縣就組織技術專家和科技特派員進村入戶,面對面給農民講解,現場為農業生產“把脈”,室內授課、室外示范的農業培訓在甘洛農村的田間地頭隨處可見。在培訓中,農業專家根據群眾的問題因需施教、根據遇到的難題照單“做菜”,圍繞科學種植、測土施肥、小麥病蟲害防治及大棚蔬菜管護、反季節蔬菜種植等群眾最關心、最需要的農業知識和中藥材種植、核桃“高接換優”、“三蒜”種植等特色產業發展難題進行技術指導,并把黨的農業政策送到千家萬戶。同時,許多農業“土專家”、技術“二傳手”也加入送技術、搞服務的隊伍中來,為農業生產答疑解惑,成為農民春耕生產的好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