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拉薩1月11日電題:數字頗具含金量 西藏實現“十三五”開門紅
新華社記者邊巴次仁、王軍、王沁鷗
經濟增速達11.5%,連續24年保持兩位數增長;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9316元,連續14年保持兩位數增長;脫貧攻堅力度不斷加大,年內減少貧困人口13萬人;環境持續向好,大部分區域仍處于原生狀態……一連串頗具含金量的數字,構成了西藏“十三五”開局之年的成績單。
記者從正在此間召開的西藏自治區兩會上了解到,新常態下,西藏經濟連年逆勢上揚,2016年全區生產總值預計達1148億元、增長11.5%,連續24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實現“十三五”開門紅。
西藏經濟基礎薄弱,但近年來在中央支持和全國支援下,在政府調控和市場機制協調推動下,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齊頭并進,經濟增長速度和質量效益同步提升,西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追趕著全國發展的步伐。
“十二五”以來,西藏經濟總量持續邁上新臺階。2011年全區生產總值首次突破600億元大關,2012年達701億元,2013年達807億元,2014年為920億元,2015年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達1026億元。
作為“十三五”的開局之年,2016年來,西藏主動適應經濟新常態,穩增長、調結構、強支撐、促改革、惠民生,確保經濟實現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去年西藏取消行政許可22項,累計下放審批權限686項;金融貸款余額突破3000億元;3家企業首發上市;14家A股上市公司市值超過1500億元;川藏鐵路拉林段建設進展順利……
數據顯示:2016年西藏落實固定資產投資1610億元,增長20%;公路總里程達8.25萬公里,國內外航線達71條,電力裝機容量達265萬千瓦,行政村實現移動信號全覆蓋。這些都為推動西藏經濟高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支撐。
在中央投資的大力支持下,西藏特色優勢產業正成為重要的“造血”產業,有力地提高了西藏的發展能力。旅游業成為西藏特色優勢產業中的支柱產業,全年接待游客2315萬人次、總收入330億元,分別增長14.7%和17%,10萬多名農牧民吃上旅游飯、走上富裕路。
與此同時,西藏不斷利用市場經濟的手段和方法,深層轉變發展方式,以產業長足發展加快融入全國經濟體系,培育增強自身“造血”功能,清潔能源、藏醫藥、飲用水等產業的崛起。
經濟發展的同時,生態環境也繼續保持良好。西藏各級政府深入實施西藏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規劃,累計完成投資84億元;嚴格執行環境保護一票否決制度,“三高”企業和項目零審批、零引進;全年造林綠化達83萬畝,國家重點生態功能轉移支付縣達到36個。西藏自治區環保廳的數據顯示,西藏仍是世界上環境質量最好的地區之一。
在“十三五”開局之年,西藏更加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將更多的財力投放到民生和扶貧領域,努力使西藏各族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2016年,西藏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27875元和9316元、增長10%和13%;轉移農牧區富余勞動力110萬人次;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成,各項社會保險參保300萬人次;那曲、阿里供暖工程投入使用,建成保障性住房3.4萬套。
西藏通過采取一系列真扶貧、扶真貧、真脫貧的措施,2016年10個縣區、1008個貧困村具備摘帽條件,13萬人實現精準脫貧。
“成績來之不易,應當充分肯定。”西藏自治區主席洛桑江村在肯定成績的同時,也懇切指出,當前西藏還存在著產業支撐能力弱,內生增長動力不足,經濟發展總體水平低,基礎設施建設依然滯后,脫貧攻堅任務艱巨等諸多困難和問題,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決。
洛桑江村提出,西藏2017年經濟增速目標繼續設定為增長11%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城鎮和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10%和13%。
西藏自治區社科院副研究員周勇說,西藏貧困人口眾多、基礎設施落后、產業基礎薄弱、自我“造血能力”不足,11%的經濟增速目標既有合理性也有必要性,如此才能追趕上全國的步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