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界精準傳遞中國聲音
2015-04-23 10:18:00 來源:山西新聞網
——中央編譯局專家翻譯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重要文件紀實
廣集資料、深入研討,反復比較、精益求精。2014年12月中旬,在連續奮戰近兩個月后,中央編譯局中央文獻翻譯部專家們捧出了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重要文件的英、法、西、俄、日、德、阿等7種語言譯本,包括《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以下簡稱《說明》)和《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公報》(以下簡稱《公報》)。近日,各語種譯本由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發行。
這是一項光榮的使命——作為在新形勢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綱領性文件,《決定》廣受國際關注。正如中央編譯局副局長柴方國所言:“此次翻譯工作對于幫助國際社會全面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之路、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對外傳播具有重要意義。”
這也是一項艱難的挑戰——共計約3.3萬字的文件,政治性強、專業性強,涉及大量法律術語和中國特色表述,要在短時間內精準譯出,不但考驗翻譯技巧和語言能力,更有賴于豐厚的法律專業知識儲備。而后者,并非翻譯團隊優勢所在。
責任就是無聲的命令。編譯局全局上下同心,攻堅克難,如期高質量地完成了翻譯任務,向世界精準傳遞“依法治國”最強音。
精益求精,嚴格把關:用優質譯作傳播“中國聲音”
成熟的工作機制和精干的翻譯隊伍,是中央編譯局圓滿完成任務的重要保障。
核心概念精準不容有誤,理論內涵完整不容缺失,自譯創新合理不容生套。十八屆四中全會重要文件的翻譯工作必須遵循鐵一般的原則。
接到任務后,中央編譯局立即成立領導小組、制訂工作方案,組織各語種骨干力量全力投入。
如何在短時間內幫翻譯團隊建構起較完備的法律知識體系?唯有及時“補課”。編譯局多次組織各翻譯處學習全會精神,并多次請來參與文件起草工作的專家輔導講課、釋疑解惑。
翻譯團隊深知:打鐵還需自身硬。于是,自我加壓、力求吃透文件,就成了他們共同的追求——西文處處長杜雪峰要求大家“邊學習,邊找材料,誰也不能窩工”;英文處處長王麗麗和同事們梳理了文件中的新概念新提法新表達,力求對翻譯難點心中有數;阿文處實時關注各大媒體的專家解讀文章,初步理清了“依法治國”戰略部署的形成軌跡;俄文處建立新媒體互動群,共享資料,隨時交流……
文獻部對翻譯流程歷來有嚴格規定:初譯、改稿、核稿、初定稿;外國專家通讀、改稿、集體討論、解決疑難……十幾道工序環環相扣,形成完整鏈條。“這次也一樣,時間再緊迫,工序一道也沒少。”王麗麗告訴記者。
他們用幾近“較勁”的態度,對待文件中的一字一句。“較勁”與“求真”,成為這些翻譯工作者出色完成任務的“金剛鉆”。
審慎考證,積極創新:用世界語言講述“中國特色”
翻譯中央文獻,嚴謹認真只是第一步。由于中外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巨大差異,翻譯者往往面對著如何選取最佳翻譯方案表達中國特色、增強譯文可理解性的“升級版”考驗。
縱覽全會文件,“法治”一詞可謂核心。準確譯出其中文含義,對翻譯工作至關重要。然而,僅在《公報》中,“法治”便出現了50余次,在不同語境中常有不同含義。如何把握其間細微差別,通過外文準確表達到位,各翻譯處都下足了功夫。在俄文版本中,“社會主義法治”“法治國家”“法治觀念”等詞組中的“法治”,均采取了不同譯法;經反復考證,西文處最初選擇了el“gobierno de la ley”和el“imperio de la ley”兩種譯法作為“法治”的備選譯文。繼續推敲比對,發現后者使用范圍更廣,不僅在西班牙本國,在阿根廷、玻利維亞等拉丁美洲西班牙語國家的憲法文本中都能找到依據,最終將后者確定為“法治”的西文譯法。
“依法治國”也是文件的核心詞語。英文處發現,國內外媒體多采用“rule of law”指代“依法治國”。然而,“rule”一詞含有從上到下的統治之義,與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理念背道而馳。經反復考量,他們決定采用“law-based governance of China”譯法,突出國家治理過程中的法治意蘊。
除了共性的表述,全會文件中還涉及大量中國特色法律制度與概念。“建立基層立法聯系點制度”“變立案審查制為立案登記制”……針對這些在外文中沒有對應表達的語句,翻譯團隊在翻譯時審慎而大膽地進行創新。
他們還在細節處做足文章,避免因潛在意義表達不透徹而“云遮霧繞”:在翻譯“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法治工作機制”時,阿文處處長霍娜心細如發:若不把“下移”“下沉”的具體指向——“基層”翻譯出來,外國讀者很難準確把握。于是,他們將其譯為“重心和力量轉移至基層單位的法治工作機制”;在翻譯“全會高度評價”“全會充分肯定”等表述時,英文處并未將“全會”作為主語譯出,而是譯為“與會者”或“參會者”,更加符合英文表達習慣。
全心投入,傾情奉獻:用家國情懷展示“中國氣派”
忘我投入,來自肩上的使命和心中的情懷。
為第一時間向國際社會傳遞全會精神,英文處在《公報》公布次日就開始緊張翻譯,僅用了周末兩天時間,便拿出了高質量譯文;《決定》翻譯工作進入后半程,適逢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出訪美國,他們再次加班打響“攻堅戰”,提前數天完成譯稿。而他們的心血也被贈送給美國相關方面,成為傳遞“中國聲音”的最佳禮物。
人手短缺是俄文處此次面對的一大挑戰。為提高效率,在遵循流程的條件下,俄文處實施交叉核稿,幾乎每人每天都加班加點。當時正在外學習的處長李鐵軍放棄周末休假,全文審閱《決定》譯文。
在翻譯團隊中,除了中青年骨干力量,還有兩個特殊的群體——退休老專家和外國專家。他們的堅守與付出為翻譯團隊增添了信心與底氣。
已逾朝枝之年的老專家楊蘊華和年輕人一樣加班至深夜,讓俄文處副處長肖德強感佩不已。令西文處處長杜雪峰印象深刻的是,“外國專家對譯文‘錙銖必較’,看似嚴苛,實則求精”。在一次次從質疑、爭論到最終達成一致的過程中,中外專家用合作精神、集體智慧追求融通中外的目標。
“翻譯和出版工作完成了,并不等于這份職責的終結。我們會積極探索多種方式,把各語種譯本傳播到世界各國。”柴方國表示,“通過準確規范的譯介,把一個以民為本、敢于擔當的執政黨的理念傳遞給世界,把法治中國的形象展示給世界,這是支撐我們工作的最大動力。”
編輯:龍明潔
關鍵詞:法治;依法治國;全會;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公報
2015-04-16 19:56:00
2015-04-12 15:15:00
2015-03-31 09:12:00
參與討論
我想說
央廣網官方微信
手機央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