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女子高爾夫頂“韓流”砥礪前行
2014-12-17 23:20:00 來源:新華網 說兩句 分享到:
從海南趕到廣東觀瀾湖觀戰的李明達先生,徒步七、八公里,花了4個半小時,從1號洞跟到18號洞,希望看到中國小將林希妤成功狙擊韓國兵團的那一刻。
李先生期待的結果沒有出現。韓國球星金孝周以兩桿優勢戰勝同胞田仁智,奪得中國女子職業高爾夫公開賽冠軍,林希妤獲并列第三,十強中韓國人占八席。中國公開賽辦了九屆,韓國人拿了九次冠軍。東道主選手取得的最好成績,是馮珊珊2011年拿的亞軍。
喝著從休息區買的30元一瓶礦泉水,李先生問記者:韓國人怎么那么強大呢?
韓國女球手的強大,不光體現在她們能在中國“旗艦賽”上實施“人海戰術”并披金掛銀,在世界賽場,“韓流”也一樣兇猛。
“韓流”持續“凜冽”,但我們依然能看到中國球手在頂“風”成長;叵2006年首屆中國公開賽,不到30位中國球手出戰,能晉級的更是屈指可數。今年,在領軍人物馮珊珊缺陣的情況下,有25名中國球手入圍決賽,18歲的廣州姑娘林希妤雖然未能刷新馮珊珊的紀錄,但已讓人看到希望。
舉國體制VS市場經濟
據韓國職業高爾夫經理人金潤煥介紹,在韓國,女子高爾夫已經成為國家標志性項目,享受政府、媒體、社會和民眾全方位的支持,球手樹立了為國家、為家庭榮耀而戰的理念,女子高爾夫已成為韓國體育文化輸出的典范。
相比之下,在中國,高爾夫完全是市場推動和家庭努力的行為,雖然民間力量如中國高爾夫球協會、中國女子職業巡回賽和部分企業提供了國際級職業平臺和比賽機會,但依然難與國家和社會力量造就的優勢相提并論。精通漢語的金潤煥戲言,單就高爾夫而言,韓國采用“舉國體制”,中國靠“市場經濟”。
練與學的問題
中國球手出成績的年齡越來越小,但這些小球員持續發展及教育問題得不到圓滿解決。中國女子職業高爾夫球巡回賽執行董事李紅認為,雖然國內開辟了運動員教學通道,但青少年運動員,尤其是高爾夫選手的學習與教育的銜接還有問題。相比之下,在海外,這一機制更為成熟,不僅解決了運動員的教育問題,同時有大學生聯賽、青少年聯賽,解決了學習期間的訓練問題。
媒體環境不同
在韓國,高爾夫賽轉播權被電視臺競購,企業不僅參與承辦賽事,還積極培養運動員,形成賽事發展、企業的媒體價值提升、球員成長的良性循環。
在中國,電視體育頻道的數量無法滿足賽事直播的需要。李紅披露了一個“中國現象”:在國內舉辦大型高爾夫賽事,要想被直播,承辦方需向電視臺付費,巨額的傳播成本成為高爾夫球運動發展的一大障礙。
中國女子公開賽是年度收官戰,中國有幾十家媒體報道,這相比常規賽已經很多了,而韓國有近兩百家媒體提出了報道申請,從這點可以看出兩國對于女子高爾夫運動關注度的不同。
普及程度不同
在韓國,高爾夫練習場、電子高爾夫模擬器是年輕人聚會、運動的地方。據金潤煥介紹,十分之一的韓國人經常從事高爾夫運動,在運動的同時,宣揚誠信、自律、利他的體育文化。
李紅認為,如何為中國高爾夫運動提供健康的生存環境,建立可持續發展的青少年培養機制,在高爾夫已進入奧運會的大背景下成為當務之急。國家體育總局小球運動管理中心副主任李大正表示,“我們一直希望兩條腿走路:用社會化的方式培養青少年高爾夫球手;把舉國體制的優勢植入到青少年項目中。”
海南球迷李明達先生連著三年來看中國公開賽,兩次看到金孝周奪冠。他說,明年還來,但不想看到韓國人再拿冠軍。
(記者曹劍杰)
編輯:曉凡
相關新聞
頭條推薦
參與討論
我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