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突發疫情之下,全國學校利用“空中課堂”,2.7億學生轉戰線上學習,實現了離校不離教、停課不停學。實現“云課堂”的無縫轉換,得益于近年國家強力推進“數字中國”和打造網絡強國戰略,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強力支撐起如此大規模和廣范圍的“空中教育”需求。

  疫情下,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賦能,成為“千里眼”和“順風耳”。遠程辦公、在線教育和醫療風起云涌,網絡強國讓國民更多、更強地共享到互聯網發展成果的獲得感。以教育信息化為例,國家每年投入3000億元以上,大大促進了在線教育的發展。2月17日,全國網絡“云課堂”開通,從世界屋脊到草原戈壁、從海島到林區,無論現代城市還是貧困山區,都實現“停課不停教、不停學”。除了教育部門原有的各類電教平臺,QQ、微信等移動網絡也成為線上教學平臺,各顯神通。為了適應教學需要,QQ和微信還在短時間內迅速推出一批新工具,滿足線上教學要求。

  “互聯網+教育”的本質是教育信息化,是技術屬性和教育屬性的有機融合,共同推進了資源數字化,傳輸網絡化、過程智能化、傳播多媒化。“空中課堂”在各地各校形式多樣,新潮、便捷的直播方式,互動交流的內容,老師沒有預料到新模式效果這么好,學生們也十分喜歡。

  寧夏成功的“空中課堂”很具有典型意義,這個西部內陸地區,在疫情期間充分利用近年“互聯網+教育”示范區建設成果,依托電視、網絡、移動終端等現代技術搭建“空中課堂”,為占全區人口四分之一的150多萬大中小學生提供豐富多樣、可供選擇、覆蓋全體的優質網上教學,無論身居何處,一個孩子都沒有落下,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對學習的影響。

  從另外一個角度總結,疫情檢驗了教育信息化的實戰應急能力,可以說圓滿地交上了答卷。能夠實現不可思議的成果,離不開“數字中國”的戰略。2016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為建設網絡強國謀劃出綱領性路線圖,提出以人民為中心,讓億萬人民共享互聯網發展成果。打造網絡數字強國的中國實踐,開啟了我國網信事業的黃金時代。

  “數字中國”從國家戰略到舉國行動,創造了跑贏世界的“中國速度”,成為實現普惠和公平的核心手段,覆蓋到了如今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短短四年,“數字中國”浪潮風起云涌,網購規模世界第一,數字經濟三分天下,打造全球最大的5G網絡,網絡強國初具規模。不僅在理念上先行,在實踐中更讓人民大受其益。

  “空中課堂”作為對“互聯網+教育”的綜合檢驗,是一次全社會深度參與并再次認識、評價、期待和理解教育的過程,更充分、更全面地顯現了“互聯網+教育”的普惠便捷性,彰顯出“數字中國”的戰略意義和具體成果。(央廣評論員 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