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聽取2017年省級黨委和政府脫貧攻堅工作成效考核情況匯報,要求“確保脫貧工作務實,脫貧過程扎實,脫貧結果真實,讓脫貧成效真正獲得群眾認可、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這次會議,對于如期兌現黨的十九大報告關于“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的目標意義重大。
一、脫貧攻堅是我國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關鍵
黨的十八大以來,扶貧開發作為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點工作納入了“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十八屆五中全會把“扶貧攻堅”改為“脫貧攻堅”。消除貧困、實現共同富裕,是我黨的重要使命,也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農村貧困人口能否脫貧是當前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脫貧工作的程度,直接影響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步伐。十八大以來,我國脫貧攻堅取得了決定性進展,貧困人口在2012年底9899萬的基礎上減少6800萬,貧困發生率從10.2%下降到4%以下。未來3年,我們將讓現行標準下的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我國千百年來存在的絕對貧困問題。這項偉業的實現,對于中華民族乃至整個人類都具有重大意義。
二、當前脫貧攻堅形勢嚴峻,任務艱巨
雖然接近70%的貧困人口已經消除了極端貧困,但正如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脫貧攻堅任務艱巨”。對此,這次政治局會議直指脫貧攻堅面臨的兩方面的突出問題:一方面,一些地方貧困程度深、基礎條件薄弱、公共服務不足,特殊困難群體脫貧難度大。這主要表現為:就總體任務而言,今后三年還有3000萬左右貧困人口要脫貧,有8萬個左右貧困村要出列,800多個貧困縣要全部摘帽。就地域分布而言,一是以“三區三州”為代表的深度貧困地區基礎條件薄弱、生存環境惡劣、致貧原因復雜、脫貧成本高。二是縣、村深度貧困情況嚴重。據國務院扶貧辦對全國最困難的20%的貧困縣所作的分析,貧困發生率平均在23%,縣均貧困人口近3萬人,分布在14個省區;全國12.8萬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居住著60%的貧困人口,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嚴重滯后,村兩委班子能力普遍不強,3/4的村無合作經濟組織,2/3的村無集體經濟,無人管事、無人干事、無錢辦事現象突出。從人員結構上看,現在剩余的這30%的貧困人口多是最困難的。主要是殘疾人、孤寡老人、長期患病者等“無業可扶、無力脫貧”的貧困人口以及部分教育文化水平低、缺乏技能的貧困群眾。就脫貧目標而言,脫貧攻堅先易后難,越往后成本越高、難度越大、見效越慢。實現吃、穿的“兩不愁”相對容易,而實現保障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的“三保障”難度則大得多。就脫貧進程而言,脫貧攻堅既面臨一些多年未解決的深層矛盾和問題,更面臨不少新情況新挑戰。這些難中之難是越來越難啃的硬骨頭,采用常規思路和辦法、按部就班難以推進和完成的任務。另一方面,一些地方精準基礎不扎實,政策措施不落實不到位不精準,資金使用管理不規范,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弄虛作假現象時有發生。
三、脫貧攻堅的著力點
面對上述問題,我們必須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思路、更精準的舉措、超常規的力度,實現脫貧攻堅目標。
首先,落實政治責任。只有從政治高度深化思想認識,落實使命擔當,才能不斷夯實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政治基礎。一方面,打好脫貧攻堅戰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堅戰之一,脫貧攻堅已經成為習近平總書記親自帶領省市縣鄉村五級書記一起抓的一把手工程,是一項極其重大的政治任務,更是各級黨政干部義不容辭的重大政治責任。另一方面,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干好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所有黨員干部必須堅定決心,不忘初心,把脫貧攻堅作為我黨現階段讓人民群眾過上幸福生活的具體目標,扎實苦干,為之奮斗。為此,必須深入基層,尊重群眾,貼近群眾,為脫貧攻堅奮發作為、無私奉獻,努力提高新形勢下脫貧攻堅的本領。
其次,與時俱進,多措并舉。在堅持扶貧“六個精準”、“五個一批”、“五個堅持”的基礎上,實現“五個轉變”。在宏觀上,按照黨的十九大報告要求,采取“東西部扶貧協作,重點攻堅”的方法,并針對民族地區、革命老區、邊疆地區、連片特困區的具體實情,因地制宜,積極探索脫貧政策、機制和措施的創新,采用以教、以遷、以業、以補、以保、以助、以包等多種形式的脫貧方式。在微觀上,要加強基層治理,發揮村民自治作用。既要選擇有擔當、能吃苦、和群眾打成一片的優秀干部承擔深度貧困村脫貧重任,又要把那些有活力、有能力、有奉獻精神的人選進村“兩委”班子,嚴厲整治“村霸”等黑惡勢力,形成農村安定有序的長效機制。
再次,注重內生動力的培養。扶貧應當與扶志、扶智結合起來,這是脫貧攻堅的根本。近年來,雖然物質生活的扶貧大有改觀,但是,精神方面的扶貧越來越突出、緊迫。有的群眾“等、靠、要”思想嚴重,缺乏脫貧主動性,有的脫貧后缺乏生產技能,返貧風險大。脫貧攻堅是干出來的,脫貧攻堅既是“輸血”,更是“造血”。沒有內在的造血功能,再多的外部輸血,也只能是暫時的,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此,要加快補齊“精神短板”,注重激發貧困群眾勤勞致富的主動性,提高其自我發展的基本技能,解決“有體力、無能力”的現象。
最后,治理脫貧攻堅領域的作風和腐敗問題。
轉變工作作風,這是打好脫貧攻堅戰的關鍵。當前,一些地方和部門的脫貧攻堅工作中責任落實不到位,工作措施不精準;盲目提高或者降低標準,數字脫貧、虛假脫貧;浪費甚至貪污扶貧資金。對此,十九大報告要求“做到脫真貧、真脫貧”;對于財政資金的支出要“全面實施績效管理”;堅持巡查制度,強化扶貧領域監督執紀問責。與此相對應,中紀委決定在2018年到2020年,在全國開展扶貧領域的腐敗和作風問題的專項治理,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也把2018年作為扶貧領域作風建設年,集中解決扶貧領域作風突出問題。我們應堅持問題導向,完善陽光扶貧、廉潔扶貧機制,強化扶貧資金監管,對發現的作風問題,加大舉一反三的力度,切實將作風建設貫穿脫貧攻堅全過程。
(作者:姜小川 中央黨校政法部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