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成都啟動天府綠道建設。根據規劃,1920公里的市域“一軸兩山三環七帶”主干綠道,以錦江為軸、龍門山和龍泉山為支架、以三環路綠化帶、環城生態帶、第二繞城高速為環、市內7條主要河道為廊道,構建多層次的市域綠道網絡,連接城市慢行交通系統,串聯景區、田園、生態區、公園、小游園、微綠地,豐富全域綠化體系,建設生態空間與城市空間和諧共融的美麗中國典范城市。
如果稍加留意,就會發現這兩年,有關成都的新聞總能讓人興奮不已而又意想不到。
先是去年5月,成都被國務院有關部委定位為國家中心城市,繼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重慶之后全國第6。有人調侃“這下成都想低調都不行了”。
今年7月,成都市又發布了被稱為“人才落戶新政”的《成都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行動計劃》。含金量之高、惠及面之廣、支持力度之大、針對性之強,成都市委市政府擇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氣魄和決心躍然紙上。于是又有網友驚呼——“蓉漂”將成為時代風尚。
接著,8月下旬在川港澳合作周上,成都又發布《西部文創中心建設行動計劃》。一艘文化創意產業航母在中國的西南呼之欲出。
而就在昨天,成都市建委又發重磅消息,對外發布了“成都市天府綠道體系規劃”。與過去成都市還有四川省其他地區發布的城市綠化規劃相比,“天府綠道”有著四個鮮明的特點。
第一就是”高“,立意高、起點高。這次發布的“綠道規劃”不同于一般城市綠化,它還涵蓋了生態系統的改善、交通的系統優化以及配套產業的關照,比如:錦城綠道就定位為開放式多功能的環狀生態公園、展現天府文化的蜀川畫卷…具備生態保障、慢行交通、休閑游覽、文化創意、體育運動等八大功能。既銜接城市規劃,又嚴守土地紅線;既提升生城市品牌,又暗合產業發展。
其次就是“大”,規模大、范圍大。全域規劃形成“一軸兩山三環七道”的區域級綠道1920公里、城區級綠道5000公里以上、社區級綠道10000公里以上。這樣的數字在全國也算屈指可數。
三是新,理念新、功能新。比如在錦城綠道規劃中就明確提出”打造城市海綿體”。城市海綿體就是近年來在我國城市規劃中出現的新名詞,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按照這種理念建設的城市將富有“彈性”,不會再出現一下大雨就“看海”的尷尬。
四是細,規劃細、步驟細。還是以錦城綠道為例,在玉石濕地示范段,竟然想到用觀賞園藝學手法,將桃、李、杏、枇杷等果林進行季相和色彩搭配。真是一年四季有綠色,細微之處見心思。而在實施步驟上也是穩扎穩打,從2020年建成“兩環一軸”綠道,到2025年初步建成1920公里市域主干綠道體系,再到2040年市域綠道體系全面成網,長遠的目光已經眺望到了23年以后。
而在梳理“成都市天府綠道體系規劃”背后的邏輯時,另一條潛在的邏輯線又浮出水面。
國家中心城市,必須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而綠色發展的理念,凝聚了我們黨這些年來對生態文明建設規律的深刻體認,成為發展的必須遵循。天府綠道是對綠色發展理念的貫徹落實。
同時,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需要大量的人才“孔雀西南飛”,而要留住人才,又需要這座城市能提供富于激情與創造性的產業和宜居的城市環境。而一個綠意盎然、環境友好、布局合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城市,又必將樹立成都的品牌和美譽度。
成都天府綠道,不僅止于美,她還將為國家中心城市的鍛造再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央廣評論員 老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