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廈門12月10日消息(記者陳庚)自2010年6月起,廈門市對口幫扶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記者近日跟隨廈門市委宣傳部組織的媒體團到臨夏實地采訪發現,廈門市堅持將扶貧與扶智、扶志相結合,著力激活當地群眾發展的內生動力,為臨夏州脫貧攻堅持續發展注入新動能。

廈琳鞋業生產車間內,工人們正在忙碌(央廣網記者 陳庚 攝)

  在廈門國企和民企合資設立的廈琳鞋業生產車間里,記者一行見到了18歲的回族姑娘馬偉蘭。6個月前,她還在家務農,沒什么收入。如今,一個月收入2000多塊,和媽媽一起在廠里上班,生活改善許多。面對大伙兒的提問,小姑娘有點緊張害羞。

  “我看過她手機里的銀行流水,她掙的錢都存起來了。”一旁的工友張莉笑著說。小姑娘掏出手機給大家看,存款已經有1萬多。張莉告訴記者,身邊許多回族女性原來都是在家干農活做家務,成為產業工人后,不僅收入提高,對家庭幫助很大,知識也學到很多,對自己也是一個放松,“因為你在家比較保守嘛,外面見多識廣,肯定轉變也很大。”

  “全國脫貧看甘肅,甘肅脫貧看臨夏。”臨夏回族自治州是國家重點支持的“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受歷史和自然因素制約,臨夏州農村貧困人口普遍文化素質較低,對外交往較少,思想觀念較為封閉,脫貧內生動力不足,幫扶難度較大。廈門市在大量吸收農村婦女到扶貧車間就業的同時,還在廈門援建的扶貧工廠、扶貧車間廣泛開辦職工“周末學堂”,傳授普通話、衛生健康、交通安全等知識,讓數千名貧困婦女在拿到人生第一份工資的同時,也提升了文化素質,激活了內生動力。

臨夏州人民醫院向采訪團介紹廈門“組團式”幫扶經驗做法(央廣網記者 陳庚 攝)

  5年來,廈門還累計投入臨夏州教育事業項目2.53億元,建設了92所學校,累計投入醫療衛生項目1.11億元,建設了一批鄉村衛生院(所),購置了先進醫療設備,引進互聯網醫療,選派大批教育、衛生、科技等方面的人才,深入各縣市、鄉鎮開展送醫送教送文化等公益活動,提升當地教育、醫療水平,夯實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基礎。

  就在近日,臨夏州人民醫院新晉為三級甲等綜合醫院,打破了該州沒有三甲醫院的歷史。醫院院長安永東向記者一行深情告白:“我是本地土生土長的,也沒有學過管理,但是我們來了一個專家,給我們傳授了現代醫院的管理思想,是他們的思想改變了我們每個職工,讓我們每個職工親自創建三甲醫院,通過我們思維方式的轉變來帶動醫院的改革創新。”

  短短三年時間,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抽調數十名精兵強將,前往臨夏州人民醫院開展“組團式”、全方位幫扶,建章立制、細化落實,反饋各類問題800多項,引導對方逐項整改,為最終通過等級評審奠定了堅實基礎。該院質量管理專家張越江更是長期駐扎在臨夏州人民醫院,期間得了闌尾膿腫,也顧不上做手術,一邊輸液,一邊指導醫院創建工作。“他每天加班加點,比我們醫院職工加班都多,我們感覺到廈門的幫扶確實是真心實意、無私的,我們醫院所有職工都感覺很敬佩!”安永東說。

占地14畝的嘉庚試驗幼兒園成為和政縣新地標(央廣網記者 陳庚 攝)

  一百多年前,愛國華僑陳嘉庚先生傾資興學,在家鄉廈門集美建設了集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等體系完備的集美學村。百年后的今天,廈門市集美區援建的嘉庚實驗幼兒園在臨夏和政縣拔地而起,成為當地一張新“名片”。幼兒園設計了誠寶和毅寶兩個吉祥物,傳承“誠以做人、毅以處事”的嘉庚精神,臨夏州第一條以東部元素命名的道路“嘉庚路”也在和政縣落地,與集美區“嘉庚路”遙相呼應,讓嘉庚故事接力上演。

  一路采訪走來,記者接觸了不少駐守臨夏的掛職干部、各類人才,許多人不適應當地高原環境氣候,經常半夜醒來睡不著覺,有的短短兩年白了頭發、老了容顏,但個個干勁十足,奮戰在東西部扶貧協作一線,也感染帶動了當地干部群眾,同心協力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11月21日,臨夏8縣市全都摘帽,實現整體脫貧。

  廈門市赴臨夏州幫扶工作隊領隊,臨夏州委常委、副州長邱武偉表示,下一步將堅持謀遠、謀新、謀實,積極推動廈門、臨夏產業互補、人員互動、技術互學、觀念互通、作風互鑒,持續深化共同發展。“主動融入鄉村振興大局,探索對口幫扶鄉村全面振興的路徑和模式,打造東西協作的升級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