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廣州12月3日消息(記者鄭澍)“我們的貧困,是物質貧困嗎?不是。是產業貧困,但歸根結底是知識貧困、認識貧困。”在今年年初一次黨員大會上,云南省鳳慶縣紅塘村第一書記藍澍德的話引起了在場黨員們的議論:“戰貧”究竟戰什么?戰略打法是什么?依靠力量是什么?
從2014年建檔立卡到2019年年底摘帽,紅塘村獲評“云南省美麗鄉村”。今年金秋季節,花開繁盛,游人如織,紅塘村迎來鄉村振興的全新局面。這個曾經的深度貧困村“脫貧密碼”是什么?村里人說,“是中山大學的對口幫扶”;而中山大學扶貧干部說:“是抓黨建抓出了致富經!”
2020年9月16日,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孔亞楠醫生在紅塘村“新時代農民講習所”做癌癥早期篩查健康科普講座(央廣網發 張國宇 攝)
抓好黨建“牛鼻子” 打造脫貧“腦中樞”
“紅塘村的窮,并非窮在偏遠,而是窮在思路和認識上。”這是從2000公里之外的廣州到紅塘村擔任駐村扶貧干部的藍澍德調研思考后的最大感受。
藍澍德告訴記者,他跟第一任駐村書記、中山大學嶺南學院院辦行政黨務主管郭興勇交流過,地處偏遠只是表象,深層次原因還是“群眾沒有被發動起來”,背后是基層黨建引領、支部組織、黨員帶頭等方面不足。“脫貧攻堅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和任務,需要強大有力的組織智慧和組織力量。”
要建強班子,首先要建好陣地。2017年來到紅塘村的郭興勇告訴記者,初到之時,村子里沒有黨建活動室,班子開會、黨員開會都沒陣地。為此,中山大學投入黨建專項扶貧資金8萬多元,支持紅塘村黨建“五化”工作,建設黨員活動中心,徹底改善了村支兩委黨建活動陣地缺乏的問題。2020年年初,中山大學又投入了黨建專項扶貧資金10萬元,幫助紅塘村打造了“新時代農民講習所”,充實農村黨員群眾的學習生活,提升文化滋養水平。
2020年4月20日,紅木村自然村主題黨日活動-黨員村民前往灘頭河開展河道清理(央廣網發 張國宇 攝)
中山大學黨委書記陳春聲教授今年6月在紅塘村調研學校對口扶貧工作時表示,歷史經驗告訴我們,要成就一項偉大的事業一定要有黨的堅強領導,村支兩委好比村子發展的“司令部”,好比人體的“腦中樞”。“發揮我們學校的黨建優勢,抓住黨建這個主線,與村支兩委的黨員干部一起把認識增強、把班子建強、把組織加強,從根子上解決扶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思路問題、方向問題和隊伍問題。”
中山大學扶貧干部在紅塘村的村支兩委和黨員群眾中開展多種形式的黨建活動,實現了基層黨建正式化、常態化的目標。藍澍德告訴記者,村里開展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主題教育活動,農閑時在黨建活動中心和“紅塘村農民講習所”開黨會講黨課,農忙時還把“三會一課”開到了田間地頭去。
“現在我們已經把村集體經濟發展議題和鄉村振興議題納入每周一的村兩委例會。”藍澍德說。自2019年7月擔任紅塘村駐村書記以來,藍澍德每周都要召開一次黨支部例會,他還堅持每個季度給村民至少講一次黨課,把黨中央的政策精神帶到村民中間。
2020年10月14日,藍澍德參加紅塘村大圍龍自然村黨小組會議 (央廣網發 張國宇 攝)
做好規劃找對路 “眼明”“手快”布棋局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紅塘村脫貧發展這盤棋怎么下,在以前長期是個說不清道不明的問題。
記者在紅塘村采訪了解到,當地八成以上青壯勞動力外出務工,村子里沒有集體產業,農村生產也走“石化農業”的老路,對優美的自然環境隱藏風險,農產品附加值也特別低。
“但是,我們抓黨建抓出了一個‘眼明手快’的脫貧司令部。”文科出身有著專業黨務工作經歷的藍澍德說道。
“眼明”,確定村子發展道路。村支兩委明確了紅塘村要走“生態綠色”的發展道路。“道路確定了,思路就明確了。農業生產改變以往過度施肥、下藥的生產模式,轉而走‘保護環境、涵養生態’的綠色發展道路,讓青山綠水成為村民致富資源。”紅塘村黨支部書記郭洪生說。
對口幫扶以來,中山大學黨委多次組織專家和干部到紅塘村“會診”,給村子發展出謀劃策。結合紅塘村的地形區位、自然資源、產業基礎、人口素質等方面的優勢條件,專家們開出“以旅興業,生態經營、開放聚合”的具體方案,還制定了鄉村振興發展五年規劃,為紅塘村提供高質量的智力支持,幫助他們把發展方向具體化、可行化為一個個具體的方案。
“手快”,擼起袖子加油干。中山大學黨委和前方駐村扶貧干部快速動員,對接學校相關科研資源和專家,穿針引線幫助村集體經濟實現突破。“我們通過選聘青年黨員擔任村民小組長和合作社負責人制度,鼓勵有社會資源、有理想才干的年輕人返鄉創業,參與鄉村建設。”郭興勇說,農村人才的空心化帶來產業的空心化,多方面想辦法吸引年輕人返鄉創業,尤其是黨員同志,是基層黨組織要長遠考慮的問題,不單單脫貧攻堅任務,后面的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關鍵在農村的人才”這個問題上。
目前,以青年黨員擔任社長的紅塘村滇斛源種植專業合作社,已成為鳳慶縣滇黃精產業發展的示范經營主體。此外為了落實精準扶貧,村里健全了黨員掛聯農戶制度,黨員戶掛牌亮身份、履承諾,實現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網格化”。兩年多來,在中山大學兩任駐村書記的推動下,紅塘村創建帶領致富黨小組2個,培養脫貧致富帶頭人10余人,發展致富能手黨員6人,其中2人還進入村支兩委班子。
黨員致富樹典型 脫貧依靠“群眾戰”
“我們黨有一個法寶,那就是樹典型,用好典型的力量。”藍澍德說,在紅塘村的脫貧記憶里,抓黨員抓得很早,他們的模范帶頭作用給村民帶來了“化學反應”:原來反對的、排斥的、觀望的、猶豫的村民在黨員干部的帶動下,越來越多被激發起來了,加入到了村里的脫貧大計、發展大計當中。
2019年10月2日,紅塘村滇黃精種植專業合作社社長李茂昌(左)正在取鮮黃精(央廣網發 張國宇 攝)
郭興勇駐村不久,一次偶然的機會,他了解到村里的黃精種植大戶李茂昌是黨員,他家黃精種的好,一斤能賣40到50元,但其他村民要么觀望、要么心動了但猶豫不行動。郭興勇覺得這個黨員李茂昌應該好好“策劃策劃”,發揮他的黨員模范帶頭作用。
村支兩委在摸排了產業基礎和群眾情況后,決定整合集體經濟互助基金,成立紅塘村滇斛源種植專業合作社,由李茂昌來做這個社長,讓他“現身說法”講種植滇黃精的致富經。“這個典型一立起來,原先很多觀望猶豫的村民加入到了合作社,改種滇黃精,陸續有56戶村民加入合作社,形成了一定的規模效應,種植收益穩步增加。”
在紅塘村脫貧攻堅工作中,還涌現出一批熱心村集體事業的先進群眾,他們積極參加村支兩委黨建活動和學習,漸漸向黨組織靠攏。“農村必須要強基礎,必須發展新黨員,為后續發展奠定引領保障。”藍澍德告訴記者,從2017年中大對口幫扶紅塘村以來,先后發展了新黨員。
紅塘村最偏遠的趙家小組是全村脫貧摘帽的“硬骨頭”。“整個村民小組只有48戶人,山寬人稀,群眾動員、政策宣傳都很困難。但是小組長袁德志卻憑著一輛摩托車,把48戶村民和黨的心連在了一起。他走家串戶,幫助留村的貧困戶聯系就近務工的機會,還帶頭參加了鳳慶縣組織的外賣騎手工作,給村民做出了榜樣。藍澍德說:“村民們很熟悉他,信任他,我也給他講黨的政策和知識,讓他更了解黨。”今年7月袁組長光榮地成了一名中共預備黨員。
紅塘村的黨員還組織群眾成立“學習小組”,學習種養技術。今年5月,中山大學幫助紅塘村落地了“高原生態金絲皇菊種植項目”,村里的黨員帶頭下地耕種,入戶“招攬”農民下田種花。“這是村集體產業,不是自家產業,但是給集體干活也可以掙錢啊!”50歲的老黨員郭軍生說。
金絲皇菊項目徹底地讓“群眾參與到產業扶貧工作中”,鳳慶縣鳳山鎮黨委組織委員曹永福告訴記者,黨員首先被發動起來,一個個典型樹立起來,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被喚醒激活,群眾從過去的“旁邊看”轉變為現在的“一起干”,真正形成了致富奔小康的“人民戰爭”,人人都想好日子,家家都想要小康。
“作為駐村扶貧書記,我們把學校的黨建經驗‘嵌入’到偉大的脫貧攻堅事業,真正讓我體會到脫貧攻始終依靠的是人民群眾,基層黨組織的關鍵是要掌好舵、領好路、帶好隊!這就是紅塘脫貧致富的真經!”藍澍德說。
陳春聲表示,中國的扶貧攻堅戰是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只有依靠我們黨的領導,依靠我們黨的組織建設和黨員先鋒隊帶頭作用,才能充分發動群眾,創造這人間奇跡。這個經驗不僅屬于中大駐村幫扶的紅塘村,也屬于全國832個國家級貧困縣每一個曾經的貧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