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德元院士作主題報告(央廣網記者 鄭澍 攝)

  央廣網廣州12月1日消息(記者鄭澍)11月30日,粵港澳大灣區生態文明建設與創新高端論壇在廣州舉辦。論壇邀請到中國科學院傅伯杰院士、中國科學院洪德元院士、中山大學彭少麟教授、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閆俊華研究員等作主題報告,圍繞大灣區建設中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思路、區域合作機制體制的創新等領域開展學術交流,共同探索生態文明建設與創新在大灣區建設中的應用與實踐,助力廣東生態文明建設與創新發展。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傅伯杰在《落實可持續發展目標,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報告中指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國家戰略,需要通過科技創新、區域協同解決可持續發展問題,形成以創新為主要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打造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大幅躍升,國際競爭力、影響力進一步增強的開放型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傅伯杰指出,“解決可持續發展的問題,關鍵是解決資源短缺的問題。而科技,是解決資源利用問題的關鍵。比如研發新材料、研發資源循環利用技術等”。同時,科技也是應對氣候變化、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工具。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有利于加快培育發展新動能,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為我國經濟創新和競爭力增強提供支撐。傅伯杰建議,大灣區要深入分析多系統耦合集成機制,構建面向可持續的大灣區人地系統耦合模型。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洪德元帶來了《瀕危物種保護應放在中國當前生物多樣性保護最突出位置》的內容分享。洪德元主要從事植物分類學研究,他在芍藥科、玄參科、桔梗科和鴨跖草科植物分類和系統學研究中做出了突出貢獻。洪德元以大花黃牡丹被濫采濫挖為例說明,保護單元的科學確定的重要性。他指出,“非瀕危物種按瀕危物種保護,將勞而無功;而真正的瀕危物種則不被關注。科學的保護策略的制定必須有深入的保護生物學研究為基礎,要制定科學的保護策略,進而進行有效的保護。”洪德元建議,不以點數(IF)評估分類學研究的貢獻與水平,保留和壯大分類學隊伍,制定客觀的保護單元。

  本次論壇,由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廣東省科學技術廳主辦,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廣東省生態學會、廣東科技新聞工作者協會承辦,論壇采用線上+線下聯合主辦的形式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