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衡陽11月5日消息(記者堯遙)湖南省常寧市西嶺鎮平安小學,校舍整潔、綠樹成蔭。古樸的西嶺書院廣場上,學生們氣宇軒揚,傳統文化活動《二十四節氣鼓》正在這里精彩上演。
平安小學有建檔立卡四類貧困學生28人;留守學生289人,占學生總人數60%。為了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豐富留守兒童課外文化生活,學校開設了《二十四節氣鼓》傳統文化活動,成立了“國學10分鐘”廣播站,并在農民夜校開設了書法、剪紙、版畫等藝術課程。
湖南省常寧市西嶺鎮平安小學傳統文化活動《二十四節氣鼓》(央廣網記者 堯遙 攝)
這是常寧市構建穩定健康的“非遺+扶貧”模式的一個生動縮影。在文旅融合不斷深化、脫貧攻堅持續發力的背景下,常寧市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挖掘非遺文化價值,將傳統非遺的發展與廣闊市場密切對接,設立傳統手工藝的傳承基地和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助力精準脫貧。
常寧版畫從上世紀60年代發展至今擁有深厚的歷史。常寧因版畫創作群體大、作品多、影響廣,被譽為“版畫之鄉”,也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在西嶺鎮平安村的同心書屋里,一群小學生正在這里看書、學藝,這里也是湖南圖書館、衡陽市圖書館以及常寧市圖書館的分館。來自平安完小的汪瑞欣和她的小伙伴們正在認真制作版畫,她學習這項技藝已經一年多。“這里有專業的老師指導,長大了我想成為一名藝術家。”9歲的汪瑞欣說出了自己的愿望。
常寧市文化旅游廣電體育局志愿者劉麗榮告訴記者,志愿服務隊每個周末都會到這里來傳授技藝,“小孩子非常喜歡版畫,老人學習剪紙的也特別多,年紀最大的有90歲了。”
孩子們學習版畫制作(央廣網記者 堯遙 攝)
由最原始的“打壓法”到“磨推法”,再發展到現在的“土榨法”,常寧油茶榨油技藝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2014年,常寧油茶榨油技藝也被確定為第四批衡陽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保護項目。
如今,常寧的油茶榨油作坊大約有90多個,平均每個榨油坊都有1個榨油的老師傅和2個徒弟,榨油坊成為傳授和學習知識的課堂。非遺傳承人在基地利用油茶榨油技藝的活態展現,吸引游客親身體驗,帶動了使用茶油制作的“常寧豆油餅”“白沙燒餅”等傳統美食銷售。通過接待游客、產品銷售等方式,當地鄉村旅游日漸興盛,村民經濟收入大幅增加。
常寧油茶榨油技藝(央廣網記者 堯遙 攝)
此外,非遺傳統手工藝項目傳承人還在蓬塘鄉田尾豆油傳承基地、白沙鎮燒餅傳承基地等舉辦培訓班,培訓培養了一批非遺項目的傳承人,涉及建檔立卡貧困戶130戶,積極帶動更多貧困群眾參與生產性保護,實現傳承技藝與增收致富兩不誤。
常寧還建立了非遺就業工坊,助力扶貧增收。常寧市非遺項目“常寧木雕”傳承人在三角塘鎮瑤塘村設立非遺就業工坊——天藝雕刻有限公司,幫助大批貧困人口就業增收,人均年收入達到3萬元以上。
湖南常寧西嶺油茶種植基地(央廣網記者 堯遙 攝)
組織企業專家點對點幫扶;引進企業開展訂單生產;引進電商幫助非遺就業工坊產品擴大銷路;建立傳統工藝專業研發團隊,提升非遺扶貧產品檔次……通過不斷完善非遺保護傳承工作在當代的實踐,常寧市為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搭建溝通橋梁,實現了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為文化扶貧提供多種可能。“非遺+扶貧”已經成為常寧可持續發展的引擎動力,不斷助推鄉村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