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寧夏9月5日消息(記者許新霞)9月4日,一場特殊的“約會”如約而至,閩寧互學互助對口扶貧協作第二十四次聯席會議在銀川舉行。自1996年,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實施東西部對口扶貧協作,福建和寧夏確定對口扶貧協作幫扶關系24年以來,每年一次的省際聯席會議在閩寧兩省區交替舉行,成為兩地戰勝貧困、交流交融的紐帶。閩寧兩地相隔數千里,不以山海為遠,攜手共抗貧困,已成為我國東西部扶貧協作的典范。

  何為典范?

  24年前的寧夏西海固地區,因貧困聞名,時刻牽動著黨中央、國務院。24年后的今天,寧夏9個貧困縣已有8個脫貧摘帽,1100個貧困村也已脫貧出列;貧困人口從建檔立卡時的80.3萬人減少到1.88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0.47%。而與這組數據相對應的是,在寧夏,閩寧兩省區共建產業園區10個,扶貧車間185個,在寧夏投資興業的閩籍企業商戶5700多家,帶動寧夏貧困地區就業10萬多人;寧夏貧困家庭80%以上的收入來自于扶貧產業。同時,福建省已累計為寧夏培訓勞務人員18.9萬人,每年幫助寧夏勞動力轉移75萬余人,目前穩定在福建省的寧夏貧困勞動力達8萬人,平均年創收10億元。

  一組組滾燙數據的背后,凝聚、釋放著閩寧兩地眾志成城的力量。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關懷下,兩省區充分發揮黨政主導的政治優勢。一年一度的省際聯席會議你來我往,從未間斷。福建省委、省政府著眼寧夏貧困地區所需、群眾所盼,盡福建所能,組織各方力量,整合各項資金,統籌各類資源,投身助力寧夏扶貧開發事業,堅持不懈,久久為功。24年來,福建省級財政累計投入扶貧資金19.36億元,對口幫扶寧夏市縣區投入7.1億元,社會各界捐助3.99億元,從基礎設施、產業合作、飲水安全、生態環境等各方面新建了一批工程項目,修建了一批學校、醫院,援建了一批基礎設施,為改變寧夏貧困地區面貌,改善貧困群眾生活發揮了重要作用。寧夏人民對福建人民的深情厚誼感念于心,感恩于懷。“閩寧草”“閩寧鎮”……這些飽含著深情的植物、地名均凝聚著寧夏對福建人民最樸素的情感。

  24年接續協作,兩省區已經在全國打造出了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相互融合的大扶貧格局。福建越來越多的扶貧企業和扶貧項目落戶寧夏,越來越多的社會團體和愛心人士支援寧夏,越來越多的科教人才匯聚寧夏,為寧夏脫貧注入了強大動力。楊明是福建省的一名普通教師,7年前支教來到寧夏,原本一年一屆的支教,卻被她一次又一次地申請延續,如今已連續支教七年。當有人問她,是什么讓她一次又一次地選擇留下,她說,是情懷,更是使命。這樣的例子在福建援寧隊伍中不勝枚舉。今年受疫情影響,許多在寧的外向型閩籍企業遭遇外貿訂單銳減甚至斷頓的困境。可他們卻依然堅持不減一人,有的企業“逆勢而上",繼續擴大招工,損失自己扛,責任自己擔,助力脫貧的使命不能丟。

  從政治責任,到真情所至。閩寧對口扶貧協作,已由最初的輸血式扶貧升級為造血式扶貧,從幫錢幫物的物質扶貧,形成了現在開拓思路的扶志扶智。雙方協作也從最初單一的幫扶,逐漸向優勢互補、雙向互動的經濟合作方式轉變。八閩大地“敢拼才會贏”的精神和寧夏“不到長城非好漢”的英雄氣概互為激蕩,捻成了同心聚力一股繩、眾志成城的一條心,團結協作造就了戰勝貧困的濃厚氛圍。福建省把自身的技術、人才、管理等優勢與寧夏的產業發展相結合,推進產業梯度轉移。去年落戶寧夏的融僑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來寧夏,除了響應閩寧協作的號召,也看中了當地的資源優勢。公司的資金、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理念與當地資源優勢強強結合,將為當地肉牛產業補齊短板,完善產業鏈,讓已經脫貧的農民穩定致富奔小康,助推寧夏當地優勢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同時也擴大了公司的發展半徑,保障了消費者餐桌上的食材更安全。

  閩寧協作始于扶貧,但不止于脫貧。實踐證明,24年來,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是一條戰勝貧困、消除貧困、擺脫貧困的正確道路,是一條共促發展、共同富裕、共奔小康的正確道路,為我國東西部扶貧協作創造了成功的經驗,也為世界減貧事業提供了生動的中國案例。一年比一年好的幫扶效果,一年比一年寬的協作領域,正不斷催生出新的動力,生成新的優勢,拓展對口協作的新理念,凸顯著社會主義大家庭“大手拉小手”“先富幫后富”的制度優越性。

  未來,閩寧兩地還將續寫互幫互助,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歷史,開創協作發展更加輝煌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