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廣州8月27日消息(記者鄭澍 通訊員岳瑞軒)40年闊步前行,稅收印證著經濟特區發展的內生質變。回顧深圳、珠海、汕頭經濟特區發展歷程,稅收政策支持與體制機制創新如影隨形,大膽探索、先行先試的稅務實踐創造出許多可復制、可推廣的寶貴經驗。

  政策之“特”:稅收優惠激發特區開放型經濟“一池活水”

  經濟特區成立初期,正值我國改革開放不久,各類吸引外商直接投資、促進經濟活動的政策在特區先行落地。當時,在經濟特區內開辦的中外合資經營等企業,可享受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等各類減、免、退稅優惠政策,有效吸引外資,為早期特區招商引資、發展外向型經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始創于1988年的珠海元朗食品有限公司是改革開放第一批中外合資企業,在該公司副董事長兼總經理伍素萍看來,外資企業落戶珠海,“兩免三減半”的稅收優惠政策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兩免三減半”政策是指外商投資企業,可享受自取得第一筆生產經營收入所屬納稅年度起2年免征、3年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的待遇。“特區的稅收政策提高了公司的競爭力,在早期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伍素萍說道。

  在招商引資、擴大開放的背景下,珠海、汕頭等特區涌現了一大批“三來一補”和三資企業,并率先運用國內外資金、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發展特區產業經濟,也由此造就了格力、金山、超聲、拉芳等一批知名企業。

  服務之“特”:開拓性優化稅收營商環境為特區“筑巢引鳳”

  1987年4月29日,汕頭經濟特區管委會明確規定,各職能工作部門對外商詢問的問題,應在24小時內作出答復,在國內首開政府機關對企業服務承諾制先河。

  當時,汕頭特區管委會各機關部門紛紛響應號召提升服務水平和效率,如稅務局在公開辦稅制度的同時,加班加點辦理業務等。一系列服務創新舉措為特區企業提供了極大便利,吸引眾多客商到汕頭投資辦廠,也助推了早期汕頭特區經濟的快速發展。

  “24小時內答復”制度打響了“特區效率”的沖鋒號,更對推動特區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產生了深遠影響。特別是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對外窗口不斷增加,特區的優惠政策漸漸與其他地區“抹平”,不再獨特。如何解決“特區不特”的問題,持續保持特區競爭力?優化營商環境成了各地“角逐”企業和資金的“新高地”。

  好的營商環境如同陽光、空氣和水,企業發展須臾不可或缺。特區稅務部門把優化稅收營商環境作為增強特區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深化稅務領域“放管服”改革,從簡化辦稅資料、壓縮辦稅時間、優化辦稅環節等方面提升服務水平和效率,在打造特區“軟實力”的道路上勇當探路先鋒。

  以珠海為例,辦稅便利化改革舉措層出迭見:1998年,珠海推出第一個網上辦稅系統;2000年,全國首個納稅人服務中心在珠海掛牌成立;2001年,珠海推行同城通辦;2006年,全國第一個“24小時”全天候自助辦稅服務廳在珠海建成;2014年,珠海首張電子發票開具……

  創新之“特”:充分發揮稅收服務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的作用

  “沒想到還能在橫琴參保,免去了我們的后顧之憂。”2020年3月3日,云南籍王女士以靈活就業人員身份在橫琴新區辦稅服務廳成功辦理了首筆內地赴澳門務工人員參保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業務,并成功扣繳3月份費款。

  這是特區稅務部門統籌稅收服務發展戰略的一個生動映照。40年來,毗鄰澳門的區位優勢、巨大的僑鄉資源分別成為珠海、汕頭創辦和發展特區的有力支撐。新起點上,珠海、汕頭迎來“二次創業”,特區稅務部門始終主動對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找準稅收的定位和發力點,不斷創新稅收管理服務。

  2018年,舉世矚目的世紀工程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珠海與香港、澳門進入“一小時生活圈”。而早在2016年,港澳納稅人就已實現足不出戶“直通”珠海橫琴辦稅廳,有效解決辦稅“來回跑”的難題。

  這源于珠海橫琴稅務部門全國首創、自主研發的V-Tax遠程可視自助辦稅平臺,讓稅務人員與納稅人跨境遠程可視化審批互動,實現讓納稅人辦稅“一次不用跑”和完全“非接觸式”辦稅。此外,全國率先推出跨境人民幣全程電子繳稅、“一區一廳一中心”智能聯動辦稅新模式……珠海橫琴稅務部門不斷提速升級跨境辦稅,對促進大灣區營商環境一體化發揮了積極作用。

  在稅收交流方面,珠海市稅務部門全力拓寬灣區稅收知識和文化溝通橋梁,連續三年舉辦的“粵港澳大灣區大學生稅收辯論邀請賽”、參與打造的“灣區青年薈”等平臺,吸引了越來越多高校和青年參與到對灣區稅收的思辨和交流中,提升對灣區投資發展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