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3年,廣州科學城要實現五個方面大變化。上圖為廣州科學城航拍圖。李劍鋒 攝
央廣網廣州6月1日消息(記者鄭澍 通訊員鐘燚 何冰)建設“全球智能制造基地”“中國智造品牌中心”;打造國家生物安全治理試驗區;建設“摩天工廠”“無人車間”;5分鐘可達公園,規劃11條地鐵、200公里風雨連廊……近日,由國際知名建筑師事務所參與編制的廣州科學城提升規劃深化設計成果(以下簡稱“規劃”)順利通過專家評審,規劃從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生態宜居、交通出行等多方面對科學城未來的發展作出細致安排,引領科學城實現“五年大變化”。
廣州科學城是廣州高新區的主體園區,也是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20多年的發展,科學城已由產業集聚的起步發展期,邁入產城融合的科學發展期,但發展空間逐步飽和。為此,黃埔區、廣州開發區擬將科學城擴容7倍,至144.65平方公里,相當于全區面積的1/3。
今年3月,廣東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印發的《廣州科學城創新發展行動方案》提出,到2023年,廣州科學城要實現五個方面大變化——發展空間實現大優化,科技創新實現大突破,產業集群實現大提升,中小企業實現大發展,對外開放形成大格局。
“深化設計為廣州科學城的長遠發展提供了一個系統的發展框架,針對產業、生態、交通、公共服務配套等多方面提出建設性意見,并與實施項目相結合,能夠較好的指導規劃理念的落地。”評審專家認為,規劃對生態的保護和利用,較好繼承了原科學城生態優先的發展思路,“生態一直以來是科學城的強項,要繼續保持下去”。
同時,專家表示,規劃對于創新人群和創新體系的研究,進而形成的定制化公共服務配套體系和園區更新路徑,能夠為科學城提質增效提供較好的實施指引。
此次提升規劃堅持共建共享,在集群公共服務、落實民生實事、改善生態環境、優化交通出行等方面重點發力。
規劃明確,打造綜合服務中心、科技服務中心、產業服務中心“三主”和永和、長嶺居、高鐵中心“三輔”6個服務核心,劃分32個創享單元,讓居民不出10分鐘,便可用上基礎生活服務設施、共享生產服務設施和創新創業服務設施等。
為滿足群眾對教育和醫療的多樣需求,規劃提出,將大力引進名校附校、國際學校,名校附小及國際小學占比提升至32%,名校附中及國際中學占比41%,全面提升基礎教育品質。同時,增加7處片區級醫療設施,提升整體醫療水平。
在生態環境方面,規劃提出,連接、改造河涌水系7處,布局6處一級濕地、3處二級濕地,新增2個森林公園、7個專類公園,打造成兩心多點、兩廊四河綠網、鏈山織水的生態網絡結構。未來科學城將實現人均綠地面積大于等于9.6㎡的目標,城市藍綠空間占比達到56%,水面率達到6%,綠化覆蓋率達到50%,居民5分鐘可達公園。
根據規劃,未來科學城將形成“四橫五縱”高快速路網結構,地鐵線路增加至11條,新建商業樓宇以空中連廊相連接,打造200公里風雨連廊和“軌道+公交+慢行”三網融合的慢行系統,將城市規劃提升成果與市民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