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碧道建設總體布局(央廣網發 廣州市水務局 供圖)

  央廣網廣州4月28日消息(記者鄭澍 通訊員趙雪峰)在廣州,市民可以沿著生物島江邊碧道慢跑,可以去東山湖踏著蜿蜒碧道觀景、可以順著花都湖新落成的碧道騎行……越來越多美觀實用的碧道已經呈現在大家眼前,成為民眾鍛煉休閑、親近自然的新去處。

  據廣州市水務局27日消息,目前,該市碧道建設近120公里,已建成蕉門河、東山湖、生物島、花都湖、增江、車陂涌、海珠濕地、流溪河等碧道。接下來,該市將著力打造南粵“最珠江碧道”,逐步推進1506公里碧道建設,塑造北中南三大碧道生活圈。

  記者了解到,廣州擁有“山水城田海”良好的自然資源稟賦,結合坐擁珠江廣州段區位優勢和水系特點,著力打造南粵“最珠江碧道”。按照廣州北部、中部、南部不同的自然稟賦及區域特點,逐步推進1506公里碧道建設,塑造北中南三大碧道生活圈。

  其中,北部山水型碧道計劃建設576公里,山環水抱、生態碧網,融合周邊特色小鎮和美麗鄉村,風景秀麗,成為郊游好去處;中部現代都市碧道計劃建設550公里,都市宜居、先鋒水岸,薈萃人文景觀,展現廣州國際大都市形象;南部水鄉型碧道區計劃建設380公里,廣府水鄉、濱海風情,恢復城市水系“彈性”,打造生態感潮河網。重塑健康自然的彎曲河湖岸線和生態駁岸,恢復自然淺灘,營造各種親水、觀水、玩水的濱水體驗空間,形成極具粵府特色、珠水魅力的碧道建設。 

廣州南沙區蕉門河碧道(央廣網發 廣州市水務局 供圖)

  廣州堅持因地制宜,統籌相關規劃建設,在原有綠道及黑臭水體治理成果基礎上,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堅持繡花功夫、逐年推進,在基于已有735公里濱水綠道基礎上,開展碧道建設,優先貫通水岸空間,優化水質環境,完善便民設施,實現碧道、綠道、古驛道、慢行道互聯互通,成網成片,滿足人們水岸游憩的基本需求,再根據各區實際和財力,逐步逐年提升碧道品質、完善碧道功能,探索一條可復制可推廣的碧道建設“廣州樣板”。

  此外,廣州將黑臭水體治理等工作與景觀、歷史人文相融合,把碧道建設與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鄉村振興、產業升級、高質量發展等工作有機結合,倒逼產業結構不斷升級,助力綜合城市功能提升。

  據了解,增江碧道試點項目于2019年9月開工,活力銀灘、生態濕地、政務中心廣場等主要節點已完成,目前工程形象進度約95%,正在進行收尾工作。政務中心廣場已開放,活力銀灘和生態濕地預計五一開放。五一期間新建的碧道項目會陸續開放給市民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