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廣州1月21日消息(記者鄭澍 通訊員關悅)廣州跨境電商發展勢頭迅猛,進口總值連續6年位列全國各城市首位。據廣州海關統計,2019年廣州市通過海關跨境電商管理平臺[1]進出口385.9億元,同比增長56.4%。其中進口253.2億元,位居全國各城市首位,同比增長27.9%;出口132.7億元,同比增長171.7%。

  監管區間自行運輸,輻射更廣泛

  臨近春節,境外奶粉、零食、堅果等跨境電商商品成為購置年貨的“新寵”,訂購量猛增,企業在南沙保稅港區倉庫與周邊海關特殊監管區內倉庫之間貨物分撥繁忙。以一款成人奶粉為例,僅今年1月前5天申報出區就已經超過10000票。

  往年此時,電商企業常常為高峰期車輛資源緊張犯愁,而今年,得益于廣州海關所屬南沙海關率先實施的“自行運輸”模式,企業不再必須使用海關監管車輛,不再需要加關鎖,可自行安排車輛轉關運輸。

  廣州市全誠貨運代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馬繼芳表示,“我們代理的電商企業2019年將南沙保稅港區的倉庫升格為中心倉,提前集中進行備貨,再自行安排車輛向廣東、湖南、湖北、海南等周邊地區配送發貨,備、發貨的時間安排更為靈活。”

  整合保稅港區物流配送,企業成本更低

  “自行運輸”的實施使電商企業的選擇更為多元,“建包直發”的推行則使跨境包裹的流轉更加快捷。以往,境內物流配送公司要先進入保稅港區內向各電商企業收貨,在集齊多家電商企業的貨物后,再運輸到區外的快遞分揀點根據包裹流向進行再次裝卸分揀。首先要按照大小區域分揀,其次要按照消費者訂單目標區域進行二次分揀,再發往全國各地。

  “現在,我們收貨后不用再‘二次分揀’作業了”,廣州美順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負責人張木輝介紹,海關集中‘建包’后,物流企業的分揀點‘搬’進了保稅港區,可以在港區內按照訂單目標區域直接進行分揀分流,縮減了運輸區外裝卸以及二次分揀的時間和成本,包裹能更早一步到達消費者手中。

  “建包直發”本質上是區內跨境電商企業與物流企業數據包交互,并無縫對接海關系統智能化卡口驗放系統,海關信息化系統自動比對訂單、支付單、物流單等“三單”信息,實現了跨境包裹的24小時自動出區放行。

  “經過不斷的嘗試和創新,現在南沙自貿試驗區就像是跨境電商業務‘全家桶’,基本上我們想做的各項業務都可以在這里完成,這讓我們很有底氣”,唯品會南沙海淘倉負責人彭新國經理說,該公司已將南沙自建倉的戰略定位升格為華南地區中心倉,承擔了大片區分撥功能,并于去年投建了一條超長的現代化物流分揀線。

  據了解,截至目前,南沙已吸引天貓國際、京東全球購、唯品會、考拉海購等56家電商平臺,跨境電商倉儲面積逾35萬平方米,形成了一個從政策優惠、平臺集聚到物流便捷、金融創新的完整跨境電子商務生態圈。

  廣貨搭上“互聯網+外貿”,出口更便捷

  跨境電商的快速發展不僅助推了國內消費者消費的多元化發展,也大力推動“廣貨”以“互聯網+外貿”模式加速“優出”。

  1月6日下午,廣州恒泰(廣州)供應鏈有限公司向廣州白云機場海關申報一批東莞服裝廠生產的女裝以跨境電商零售方式出口,經系統審核自動放行,該批服裝于當日下午搭乘航班飛往泰國。

  得益于廣州海關“隨到隨查”“清單核放、匯總申報”等跨境電商零售出口便捷通關措施,零售出口貨物從申報到海關放行平均不超過2小時,一批貨物兩天時間內即可從國內生產企業的倉庫到國外消費者手上。

  “通過電商平臺,國內中小企業生產的服裝等產品可以直接賣給國外消費者。服裝質量好、款式種類多、物流時效快、銷售成本低,國際競爭力很強。”廣州恒泰(廣州)供應鏈有限公司經理賴海鵬介紹,該公司2019年第四季度業務量環比增長約3倍。

  據統計,2019年廣州海關審核驗放跨境電商管理平臺出口申報清單2.3億票,同比增長56.9%;通過海關跨境電商管理平臺出口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商品總值為58.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98.4%,占關區跨境電商管理平臺出口總值的27.9%。

  自2013年成為跨境電商試點城市以來,廣州正逐步從跨境電商的產業集聚區邁向樞紐基地,多元化發展態勢也更加明顯,“網購保稅進口”“直購進口”“一般出口”“特殊監管區域出口”等全模式均已落地,“空、海、陸、郵”渠道全面啟動,進出口業務平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