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廣州12月18日消息(記者郭翔宇 通訊員粵應宣)今年以來,廣東省平均降雨量1906毫米,較近30年同期偏多8%左右。但9月以來持續高溫少雨,全省平均降水量145.4毫米,較近30年同期偏少47%。廣東省各級各部門未雨綢繆,汛期結束(10月15日)后即把工作重心從防汛防臺風轉入防旱,及早會商研判、采取防旱措施,有效保障了廣東省供水和用水安全。特別是通過加強水利工程科學調度,廣東省大部分水庫發揮了“大水缸”的作用,有效攔蓄了水資源。截至目前,廣東省大中型水庫的總蓄水量為190億立方米,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8億立方米,為今冬明春防旱抗旱提供了有力的水資源保障。
廣東省委、省政府和省防總高度重視防旱抗旱工作,汛期結束后多次專題部署,組織各地各部門未雨綢繆,提前謀劃部署,加強分析研判,及早落實防旱抗旱措施。省三防辦、省應急管理廳發揮作為省防總日常辦事機構的統籌協調作用,督促指導各地各部門著力抓好“六個一”:一是組織各市分別召開一次防旱抗旱專題會議,研判和部署本地區防旱抗旱工作。二是組織各地各有關部門開展一次防旱抗旱工作隱患大排查,準確掌握易旱區域、飲水困難點、“望天田”、供水灌溉設施等情況,抓緊落實隱患整改措施。三是建立一套會商機制,定期組織各級水利、農業農村、住建、氣象、水文等部門進行會商研判。四是組織各市制定一套轄區內的水量調度方案,科學調度水資源。五是準備一套應急措施,針對可能發生的旱情,完善應急供水方案,提前補充和預置抽水泵、油料、鉆井設施等抗旱裝備,做好人工增雨、應急送水、興建臨時抗旱水源工程等措施準備,提高應急抗旱能力。六是完善一套保障機制,增加抗旱應急資金投入,加大人員、裝備、油料、交通、電力等保障力度。省應急管理廳會同省水利廳等先后派出了5個工作組赴各地開展檢查指導。省水利廳加強水庫調度,嚴格落實枯水期水庫調度運用計劃,積極協調上游鄰省(區)水庫聯合調度,先后4次派出工作組赴一線指導,為防旱抗旱做好水資源保障。省農業農村廳派出工作組深入田間地頭,掌握土壤墑情變化,加強冬種農作物的安排指導。省氣象局抓住有利時機,組織開展人工增雨作業。其中,12月5日-6日,在粵東、梅州一帶組織了飛機和火箭增雨作業,在自然降水和人工增雨作用下,粵東市縣和梅州普遍出現了小到中雨局地大雨,平均雨量6.72毫米,潮州潮安鳳凰鎮錄得最大雨量29.5毫米,旱情得到有效緩解。
各地黨委政府落實屬地責任,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早安排、早準備、早防范,落實三防責任,部署針對性措施,未雨綢繆做好防旱抗旱工作。珠海、中山市強化自來水廠、泵站、水庫運行調度,有力應對咸潮影響,保障了供水用水正常。汕頭市組織對全市各級防汛抗旱物資倉庫的抽水泵等機電排灌設備進行全面檢修,組織開挖和維修水井,提高應急抗旱能力。潮州市通過“引、欄、提、蓄”等綜合措施增辟水源,鋪設新的水管。揭陽市檢修泵站15處,機動抗旱設備500臺套,全力保障抗旱所需的油、電供應。湛江市組織3個抗旱服務隊做好應急抗旱準備。惠州市加強蓄水調度和水源管理,預置移動抽水泵、導虹吸管、運水車、挖掘機等抗旱物資設備一批。
據水文部門統計,目前廣東省大中型水庫的總蓄水量為190億立方米,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8億立方米。其中,北江流域樂昌峽、南水和飛來峽等8座大型水庫的總蓄水量為18.3億立方米,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0.4億立方米。西江流域上游天生橋一級、龍灘、百色水庫總蓄水量215.8億立方米,與多年同期基本相當。東江流域新豐江、楓樹壩和白盆珠等5座大型水庫的總蓄水量為104.4億立方米,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22.4億立方米。韓江流域及粵東沿海地區湯溪、長潭和益塘等8座大型水庫的總蓄水量為5.8億立方米,與去年同期相比基本相當。韓江上游的福建省棉花灘水庫蓄水量11.42億立方米,比去年增加3.6億立方米。粵西地區高州、鶴地、大水橋、大河等水庫蓄水情況正常。
水利專家認為,廣東省水庫蓄水總量偏多,通過合理調度水庫水源,今冬明春廣東省城市用水、工業用水和生活用水會得到有效保障。同時也呼吁社會各行業和公眾提高節水意識,把節約用水作為一種習慣落實到日常工作、生活中,以實際行動緩解用水壓力。
廣東省三防辦有關負責同志表示,下一步,廣東省各級各部門將繼續有力有序有效開展防旱抗旱各項工作,加強水資源調配,適時實施人工降雨,提前落實抗旱應急預案、隊伍、物資和裝備,確保城鄉居民生活、生產用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