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廣州11月19日消息(記者鄭澍 通訊員徐潔芹 范敏玲 潘曉玲)黃埔區、廣州開發區近日出臺《關于深化區級預算管理改革的實施意見》,制定了預算管理改革10條措施,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此次《實施意見》改革核心內容可概括為“精簡、賦權、績效”。
簡化流程
審批支付流轉時限壓至最低
近年來,黃埔區、廣州開發區經濟社會發展迅速,財政資金管理面臨巨大壓力,給財政部門帶來了新的考驗。如何管好用好財政資金?如何發揮財政資金的最大效益?這成為黃埔區財政管理的一個重大課題。刀刃向內、自我革命,實現財政管理出新出彩,從審批流程精簡開始。
為了最大限度精簡審批流程,此次改革堅持流程再造,直擊資金審批流轉的痛點難點,從評審、采購、支付審核等多環節著手,將審批支付流轉時限壓至最低,確保資金流轉最快最優。
在部分財政投資評審權限上“放手”,不再進行施工圖預算財政評審;項目單項投資額度100萬元以下的由建設單位自行審核確認;對中介機構評審項目采用抽查復核方式,80%的評審項目僅是跟蹤考評,無需再行復核。同時,簡化基建項目資金支付審核流程,工程進度款支付時間較改革前壓縮50%。
尤其在評審受理環節上,對緊急重大的建設項目采用提前介入和“容缺”受理等改革措施。以黃埔區委黨校新校區建設項目為例,在建設前,黃埔區評審中心便組建審核專項小組,采用“背靠背”的工作模式,設計、編制、評審同步進行。其中,項目預算送審核減1500萬元,同時還完成了項目的查漏補缺,核查出26個漏項,核增1300萬元。該項目僅用了20天便完成了項目施工圖設計、預算編制及審核工作,贏得了項目方的贊揚。
據悉,該措施的實行,概(預)算與改革前相比減少15至20個工作日,壓縮率為26.7%至37.5%;決(結)算與改革前相比減少15至20個工作日,壓縮率為29.4%至35.7%,大幅度地提高了審核效率。
賦權單位
街道擁有更大的“財政自主權”
“要進行預算管理改革,關鍵要搞清楚兩個問題,一是弄清財政要干什么,二是搞懂財政工作怎么干。而這都離不開部門職責的劃分。”黃埔區財政局有關負責人說,有些人存在一種錯誤觀念,認為財政管理就是財政部門的事情,但事實上,預算管理是政府管理乃至國家治理的重要手段和工具,而不是一個部門的具體抓手。只有財政作為預算管理部門和其他業務主管部門各司其職,聚焦和回歸各自的主業,才能更好地做好財政資金管理。
長期以來,財政部門和業務主管部門預算管理權責界限不清晰,工作職責相互交叉,不僅影響了工作效率,也不利于財政資金效益的提升。尤其在街道,經費項目多、金額小,所需新增支出需逐筆向政府申請,耗時較長。上級轉移支付資金任務也過于明細,與基層工作實際不相符,不利于街道工作的推進,急需改革。
為此,黃埔區財政局進一步明晰管理權責,在確保資金運作安全的前提下,逐步推行“大專項”管理,由街道自主制定任務清單,賦予街道更大“財政自主權”。同時,財力向街道傾斜,修訂街道機動財力實施辦法,擴大資金使用范圍,優化資金管理方式,資金審批權限向基層下放。做實財政基建投資計劃,減少二次分配資金,切實提高資金效率。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統籌盤活財政資金,加大四本預算間調撥,減少資金沉淀,提升資金使用質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