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天津7月31日消息(記者褚夫晴)今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五周年。五年來,天津積極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加強載體建設、政策支持,協同服務能力明顯增強。濱海新區作為天津市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綜合承載平臺,在唱響“雙城記”中發揮重要作用。
“企業引進來,如何服務好是我們要做的事情”
7月30日,記者跟隨京津冀協同發展五周年網絡主題采訪團走入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以下簡稱“科技園”),一棟棟紅磚小樓鱗次櫛比。自2016年11月園區管委會掛牌以來,截至2019年上半年,科技園累計注冊企業1200家,引入北京企業近百家,百度創新中心、京東云創空間、深之藍、中國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等一批優質項目紛紛落戶。
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央廣網記者 褚夫晴 攝)
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發展大事記(央廣網記者 褚夫晴 攝)
天津翼衛士科技有限公司是最早落在科技園的企業之一,入園三年以來,公司研發了全國首個“天地一體化水務感知系統”,構建了水務管理立體檢測系統。公司也從最初的兩三人發展成三四十人,年產值達千萬,并且已在河北、湖南、廣西發展了新公司。總經理孫珧焜說:“入園以來,享受到了科技園許多的政策和投融資支持,科技園每周都會組織沙龍,邀請創業導師指引公司的產品發展和規劃。”
天津翼衛士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孫珧焜(央廣網記者 褚夫晴 攝)
天津翼衛士科技有限公司產品展示(央廣網記者 褚夫晴 攝)
天津中關村科技園運營服務有限公司綜合管理部經理李琦介紹,科技園主動承接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轉移,重點承接科技創新和研發轉化等產業。園區根據入駐企業的特點,有的放矢提供服務。“企業引進來,如何服務好是我們要做的事情。園區現有58位創業導師,每周都會與企業交流,提供技術、資金、金融等方面的指導。”李琦說。
“我們是連接科技成果和產業應用的一座橋”
與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一河之隔的清華大學天津電子信息研究院(以下簡稱“天津電子院”),是從北京引入的一家重量級科研院所,于2015年7月20日成立,由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負責日常管理。作為清華大學設立的派出研究院,天津電子院在濱海新區政府和中新天津生態城管委會支持下,以市場化運作的模式,在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建設、金融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均取得突破。
清華大學天津電子信息研究院(央廣網記者 褚夫晴 攝)
科研成果孵化機制(央廣網記者 褚夫晴 攝)
清華大學天津電子信息研究院宣傳總監皮文理表示,天津電子院不僅僅是孵化平臺,更重要的使命是探索高效科研成果轉化模式。皮文理說:“我們電子院把自己定位成一座橋,連接高校的科研成果以及產業應用之間的一座橋。在完成科技成果轉化體系下,我們探索出自己的科研成果孵化機制——入池、論證、孵化、融資,這個模式是我們一直在探索創新的,希望能夠繼續探索出更加成功,能夠‘自我造血’的高效科研成果轉化模式。”
科研人員實驗中(央廣網記者 褚夫晴 攝)
電子信息領域高科技成果的孵化對實驗環境、測試環境以及技術操作具有較高要求,天津電子院已建成的高端電子芯片創新中心、電子綜合檢測中心、人工智能大數據中心等公共實驗平臺,不但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創業團隊成果孵化啟動期的難度,也可以為高校科研單位、大型企業的科技成果創新提供全方位硬件軟件的支持,并面向全社會開放。“已經有來自北京、河北、深圳等地的企業在使用我們這個公共實驗平臺了。”皮文理說。
濱海新區只是天津市各區爭做京津冀發展“排頭兵”中的一員,京津冀協同發展實施5年來,天津市持續深化各領域對接合作,累計引進來自北京的項目4000多個,到位資金7000多億元,有效承接了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