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珠海7月8日消息(記者郭翔宇 通訊員欒麗霞 邵珠倩 林碧娜)日前,珠海香洲法院發布近年猥褻兒童犯罪案件分析。從2014年至今,珠海香洲法院共受理猥褻兒童案件32件,涉案兒童36人,收案趨勢較平穩,現已全部審結,對32名被告人均給予刑事處罰,其中判處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占41.4%。猥褻兒童案件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被害人低齡化。36名被害人中,年齡最大的14周歲,最小的年僅3周歲,其中3-6周歲8人,6-12周歲23人,13-14周歲5人。猥褻對象既有男童,也有女童,其中女童33人、男童3人。
熟人作案居多。熟人關系占55.6%,陌生人關系占38.9%,被害人表示曾見過被告人但不熟悉的占5.5%。熟人中甚至包括負有特殊保護職責的老師或親屬,陌生人中也不乏被害人家附近超市、市場的員工,利用了解被害人的家庭情況和生活習慣、活動范圍等實施猥褻行為。
以誘騙或者趁被害人不備、拉扯等方式為主。以糖果、零食、小額現金等物質引誘方式帶走被害人的占18.8%,以找廁所等借口或者故意搭訕趁機實施猥褻的占15.6%,趁被害人不備或者獨行實施猥褻的占28.1%。針對12-14周歲兒童實施的猥褻呈現兩種特點:一是在被害兒童上下學路上;二是利用淫穢視頻、圖片引誘,且出現利用網絡平臺引誘兒童發送不雅照片、視頻等方式。不容忽視的是,對多人或多次實施猥褻的案件已達四分之一。
地點較集中。發生于被告人家中、工作地和被害人家中的比例高達51.3%;書城、路邊、教室、市場等公共空間占30.6%,被告人多利用人流量大、擁擠而趁機實施摟抱等猥褻行為;其他封閉場所如衛生間、電梯以及地下車庫等密閉空間占16.7%。
被告人多為單身中年人、文化程度不高、職業呈多樣化。32名被告人中,年齡最大的74周歲,最小的17周歲,其中18-25周歲占12.5%,25-60周歲占75%,60周歲以上占9.4%;近80%為未婚、離異或喪偶、夫妻分居。值得注意的是,7人曾受過司法機關處分,其中因猥褻再次受處罰4人。大多數被告人文化程度不高,但超過70%的被告人有穩定的職業,既有水電工、服務員、保安員,也有老師、公司管理人員等,涉案群體更加廣泛,多數行為人對猥褻行為的法律意識不強,以為就是摸摸抱抱,危害不大。
此類案件發生的原因在于:一是家庭教育觀念保守。由于對防范性侵教育的保守思想,父母未對孩子進行正確的性啟蒙和性安全教育,被害人多缺乏防范意識。二是監護人監護失控。大多猥褻行為發生在被害人獨自一人在家、出行、購物,沒有監護人陪同,或經監護人同意獨自在別處留宿,被害人臨時由其他人監管等。三是學校教育不足。遭受猥褻侵害的兒童多為小學生,學校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開展相應性教育及防范知識不足,學生防范能力不夠。
法院建議采取以下預防和救濟措施:一是司法措施。引入心理干預機制,弱化訴訟給未成年被害人身心帶來的負面影響,減少二次傷害。對宣告緩刑的被告人,同時宣告禁止其在緩刑考驗期內從事與兒童有關的工作、活動,禁止進入兒童集中的場所。推行社會調查制度,通過社會調查,了解被告人和被害人的家庭、教育、個性特點和社會活動情況,剖析犯罪原因,提高被告人對犯罪危害的認識,促使他們棄惡從善;分析被害因素,增強被害人保護意識,提高自我保護能力。二是家庭措施。父母應加強監護職能,盡量減少子女單獨活動,適當滿足兒童物質需求,避免因物質誘惑而被人利用。與學校保持溝通,深入了解子女學習和生活情況、心理狀況。正確引導兒童對性的認識,增強兒童的自我保護意識,了解自己身體的發育狀況以及哪些部位不讓碰,不隨便與陌生人搭訕,不輕易接受他人財物,不跟異性單獨外出,遭遇侵害時怎樣保護自己等。遇到侵害應及時報案,如果兒童身體不適,及時送醫救治,注意保存證據。三是學校措施。通過課堂教學、講座、班會等形式,將性安全預防教育納入常態化教學,開設與學生生理、心理狀況相適應的性侵害犯罪預防輔導和危機應對課程,建立性侵害預防咨詢制度,教育學生在面臨危機時學會化險為夷。四是社會措施。加強防范性侵害宣傳,各相關部門通力協作,通過電視、報刊雜志、微信微博等形式廣泛發動宣傳,開通專門的熱線電話,接受咨詢,向民眾普及性知識,提高自我保護的知識和技能。建立就業限制制度,由于猥褻兒童案件被告人再犯可能性較高(我院審結的32件猥褻兒童案件中就有4人曾因猥褻兒童受過行政或刑事處罰),建議兒童工作相關行業間建立猥褻案件行為人就業限制制度,限制其從事與兒童相關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