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西寧6月15日消息(記者張雷 青海臺記者張永安 董亞潔)青海地處三江之源,兼具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和內陸干旱盆地三種地形地貌,生態環境脆弱,水土保持工作任務重。多年來,青海省把治理水土流失當作維護生態安全的重要內容,打造出省域范圍內水土保持工作的“精品樣板”。
位于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黃河公伯峽沿岸的扎瑪當,藏語意為“灌木灘之下方區域”。這里曾經溝壑密布、植被稀疏,土地干旱貧瘠,水土流失嚴重,“種樹不見綠,造林不見林”。2019年初,當地政府投入700多萬元實施坡耕地改造、營造喬木林和經濟林等水土保持措施,并利用“水土保持+精準扶貧”模式,助力當地村民脫貧。
尖扎縣措加村村民扎西才讓對記者說:“我們村自然條件差,種植結構單一,以前山上的地需要幾個人種,現在經過坡耕地改造,實現了機械化種植,解放了勞動力。”
在小流域綜合治理中,當地把傳統的“山頂戴帽子、山間纏腰帶、山腳穿靴子”和創新種植經濟林相結合,既做到了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又為當地群眾增收開拓了“新路子”。
黃南州尖扎縣水保站技術員李林魁介紹:“這片區域是扎馬當小流域的一個造林區域,主要種植經濟林,考慮小流域建成之后,增加當地移民搬遷村的經濟收入。我們還計劃打造千畝的采摘園這樣一個項目,做到‘春賞花秋結果’,增加農民收入!
因地制宜,精準施策。近兩年,尖扎縣堅持以小流域為單元,按照“溝坡兼治、先坡后溝”的原則進行綜合治理,在坡面通過坡耕地改梯田建設、水平階整地和種草植樹,構建了層層設防、節節攔蓄的水土保持綜合防治體系,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形成了特有的“尖扎治理模式”。
尖扎縣水保站站長萬瑪項志說:“立足尖扎的實際,依托本縣特殊情況,努力將水土保持,工程主要起得目的就是綜合攔蓄,增加群眾的增產增收,再一個就是夯實農牧業的基礎設施,將咱們國家的宏觀的生態效益和咱們當地群眾微觀的經濟效益結合起來!
眼下的黃南州同仁縣南當山綠意蔥蔥,生機盎然,而在幾年前,南當山沒有幾棵樹,每到雨季,山下的村莊常遭山洪襲擊。2013年起,按照山、水、林、草、景等“十位一體”綜合治理模式,同仁縣對南當山進行城郊小流域綜合治理,到目前已經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16.6平方公里,實施坡改梯110公頃。林草覆蓋率由17.18%提高到53.35%,真正做到了“望得見山,看得見水”,有效改善了同仁縣城周邊的人居環境。
同仁縣水務局副局長辛虎介紹:“總共種植了大概是25000株的植物,種植這些植物后改變了我們周邊的環境,通過這些措施原來洪水成災的街區,現在沒有了洪水,就是做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溝’。”
“實踐+探索”,讓青海省水土保持工作有了創新與升華。隨著湟中縣西納川等67條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和25個坡改梯專項工程建設陸續完工,打造出互助縣白牙合小流域、湟中縣卡陽小流域、西寧市長嶺溝小流域等一個個水土保持的“精品樣板”。
從2013到2018幾年間,全省共投入各類水土保持生態建設資金12億元,完成1690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治理。
青海省水土保持局局長黨生表示:“青海省構建的水保和生態修復大格局已經形成,下一步將統籌,東部黃土高原,三江源地區,環青海湖地區祁連山水源涵養區和柴達木盆地五大生態功能區生態建設。在江河源頭區,以封育保護和生態修復為主,輔以綜合治理,構筑生態屏障,以小流域為單元的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加強坡耕地相對集中區域,推進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